一、忙乎選舉的事(1 / 2)

氣溫和季節沒有失約它們都是那麼地準時到來。天空好像盡量不出現一絲雲才能給這個伏天一個交代,又生怕有一陣風而讓節令出現“尷尬”,它們互相配合的很融洽、和協,簡直到了極致,把正在外麵幹活的工作人員差點給烤“魚幹”了。

“李明、張海、黃日新、周三亮,蘭瑩,吳啟、任意、齊小萍、李長軍......”九名候選人的名字在悶熱的空氣裏回響。雖然烈日當頭,但唱票員有力的聲音還是能從正午的高牆下的那條細細的陰涼裏發出。那黑板前標正字的工作人員與烈日抗衡著,不管是輪到誰,都是那麼認真填寫。怕曬黑臉的捂著個口罩或戴個涼冒,在家人做好的飯萊飄來香味的樓下,挺著已經餓扁了的肚子,加著沒有酬勞的班,“3個小時了”、“還乘5遝子”、“3遝子”、“2遝子”、“1遝子”。員工們盼望著那節束的時刻,可唯有那一位老人很耐心地一直陪伴著這項工作,從頭到尾也沒聽到一聲喊“餓”、“熱”、“累”……真正讓人佩服!

小區居民因為不滿於物業的服務,就想組織成立個業主委員會用以行使一下業主權。都聽說這業主委員會很有權威,所以小區居民有好事者想大展宏圖、也有想貪圖個人私利而爭相出頭。因為這樣的人物太多,就推薦各人最為認為可行的人來參選,所以很能湧現出幾個更積極分子來推進這項工作的進程。不同的門派、不同的夥團,也給別有用心的人有了可乘之機,每每商議選舉不請自來,居委會裏總是濟濟一堂。為了一個爭得的公平,每組裏推舉一個人,分為八大組,又必須再加上社區主任一人——業委會裏有社區主任好辦事或有好處也得與領導共享。

這個小區大多數為回遷戶,主要以下崗職工據多。這裏曾經是兩個單位的家屬區,由於年代久遠,當年的新房已經破舊不堪,轄區的街麵及其破損,靠牆的兩邊還是不守規矩的垃圾“袋袋相傳”,夏天在水坑裏泡著,冬天與冰雪共同構築起長長的牆基,一直通向一個垃圾點。居民們誰都路過別人家的門口喊“髒”,嘮叨“不自覺”,可誰都又不自覺。形成一個統一連環“垃圾帶”。

環衛工人在有限的工作範圍內和有限的工資框架下狂奔,想用最快的速度和勤勞的雙手去打掃幹淨,可是,時間不允許她們,那垃圾實在是“增長”太快。無奈的人掙著無奈的錢,還得忍受著無奈的責怪。終於,爐灰渣快埋到房頂了,屋子裏再也頂不住那來自大自然為他們清洗屋頂後的髒水入席,這才懇求趕快拆遷翻新。

現在暫新的小區坐落在這裏。居民們昔日的那種恐髒的表情沒有了,開發商把小區美化的像室外桃園——窗前、路邊綠綠的草坪,由整齊劃一的灌木叢作格條,各種外來的小樹裝點著每一片綠化帶,應季地展示著它格種美顏。那不想拉出去的爛磚廢瓦混合著泥土就地掩埋變廢為寶形成一個風景帶,小樹小草小灌木小植物有型有樣相互穿插著,擺著照型,搭配著顏色。進得小區讓人流連忘返,再加上極具優越的地理位置讓有利可圖的人們眼饞。人們紛紛湧向這裏,很快商品房一搶而空,不多時就住滿了人。外來戶和回遷戶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差距,為這個小區彌補了一些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