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期間,最有名氣的吳國的大都督,周瑜,表字公瑾,他對吳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可惜英年早逝,吳國上下舉國節哀,吳國主親自祭奠,三國震驚,後世稱為一代英雄人物。
這裏的公瑾,今年二十一歲,家族中父親老實能幹,不善言詞,在一個邊遠家族農場任小頭目,母親是公凱家的婢女,當年,還是公凱的母親看公瑾父親為人本分,就將身邊的侍女嫁給公瑾的父親。
公瑾出生以後,一個遊方僧人看到這孩子天庭飽滿,雙眼有神,心聲愛惜,給這個孩子起名字叫公瑾,公家主一聽,好名字,盡管公瑾父母地位低下,但是,當時的老族長大筆一揮:“重賞”,給了遊方僧人兩塊銀元。
這在當時是很大一筆錢,有的家族子弟就心生嫉妒,憑什麼這孩子能得到老族長的青眼有加,而誰家中沒有三兒、二女,老族長連看都懶得看。
有人就用嫉妒是眼光去看孩子,言語中就帶上了怪怨的意味,老族長發下話了:“如果你們家的孩子也得到了好名字,我也賞,大家一聽就泄了氣,好名字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那要有機遇才成,就他們的孩子那裏有那個福氣,攀比之心就淡了。
沒有想到,公瑾這孩子長大了,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公瑾家很窮,在香港這樣的大城市屬於絕對的貧民階層,由於家族的資助,他上了最好的學校,接觸了貴族式教育,貧富的差距帶給他極大的震撼。
他從小他就向往著富裕的生活,所以在學校中的學習,別人玩樂的時間,他都是用來學習,貧困教會了他自強、自力、自信、教會了他怎麼去適應這個社會,怎麼在家族中受重視。
由於他的勤奮、努力,家族中連帶父母也受益了,他父親被提升為農莊總管,家裏也逐漸生活好了一些,但是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家中的生活條件又回到了從前。
公瑾看到家庭的情況,更加努力地學習,加強自身的修養,十幾年過去,他長成了一個翩翩美少年,他看到了一條光明之路,一定要得到家族的認可,才有機會飛黃騰達。
當公凱選人的消息傳來,他毛遂自薦地主動上門推薦自己,叫公凱的眼睛一亮,這個孩子的心性好,也許真能得到翡翠女神的青眯,那家族就有希望了,心裏首先就認定了這個孩子。
公瑾心性堅毅,內向,不愛說話,偶爾說出的話來極有震撼力,他麵容白皙,雙眼炯炯有神,當得到公凱的準確答複以後,回家告訴了父母。
父親沉默了半天,對他說:“你這一去,吉凶未定,記得萬一遇到挫折,這裏是你的家,家裏有父母、弟妹,還有你可以立事的棲身之地。”
公瑾看了看父親,突然理解了父親為什麼不是祝願他成功的真實含義,在老人心中,順境容易走,逆境難行,一生的希望,不是取決於一時的勝負,公瑾心生感動,今生如果有所成就,定當回報父母,家族。
母親準備了一個小包,包裏有他的換洗衣物,一針一線都是母親親手縫製,他記得有一首詩,叫遊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母親用她特殊的方式把慈愛留給了他。
他對母親說:“媽媽,我不管走到哪裏,我都會記得有個家,有你們在等著我回來。”
弟弟妹妹用羨慕的眼睛看著他:“哥哥,聽說內地很遼闊,等你回來把見聞告訴我們,我們將來也希望有一天能去看看。”
公瑾點了點頭:“我一定滿足你們的願望,我會用畫筆畫出我心中的看見的一切,將來給你們看。
就這樣,公瑾和其他幾個人走了,在車上,公瑾拿著素描畫筆,畫出沿途的景色,公凱問他:“看你一路都手都不停,你為什麼要繪畫呀?”
公瑾對公凱說:“叔叔,我喜歡景色,答應了弟弟妹妹要把最美好的景色帶回去,叫他們也能感受我走過的路,叫他們也有身臨其境之感,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行萬裏路,不如見人無數。”
公凱看了看自己侄子,這樣的孩子有遠大的前途,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就不信翡翠女神能有堪比這孩子的能力,也許傳言有誤,翡翠女神虛有其名,如果真的優秀,我這個侄子不是有機會了嗎?但願得翡翠女神能有更加寬廣的胸懷,那樣,這孩子會很失望。
公凱眼神複雜的看著公瑾,看這孩子也許的成就會更高,可惜家族沒有能力把她捧起來,也許所謂的翡翠女神就是家族產物,隻是一個對外的形象,這樣的話就沒有必要浪費時間了,公凱反複思量著一切。
公瑾和公奎領略著一路的內地風光,才感受到內地的遼闊,香港的渺小,沿途人各不相同的風俗習慣,言談舉止都心裏暗讚不虛此行。
經過幾天的路程,總算到了北京,沿途一切順利,聽他們香港的珠寶店啟峰簡單說了一下總部的情況,知道他們的鼎鑫的醫藥部生意也不錯,看總部那裏有什麼項目合作一下,拉進彼此的關係才是,如果一味的妥協並不可取,買賣人講究的就是利益間互通有無,還是彼此間合作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