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時,任何外交手段都不起作用了,大家幾十年來的隱忍,要在一瞬間發泄出來!但是,1914年戰爭爆發後,他們大概不會想到,這場戰爭完全不同以往,再也不是那種打幾天、最多幾個月就能結束的戰爭。這團戰火越燒越旺,最終點燃了整個地球。
火力越凶猛,戰爭就越殘酷,各國之間的仇恨越深,普通民眾受害的程度也就越慘。然而,20世紀就是從戰爭與革命的洗禮中走過來的,正是有了過去血與火的煉獄,才有了今天的所謂“歌舞升平”。它的源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
“鐵血宰相”俾斯麥
各國公認的一戰元凶是德國。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德國人挑起的,這就有意思了,為什麼總是德國?為什麼德國人喜歡暴力?為什麼德國要在1914年,與幾個實力相近的老牌列強發生戰爭?這說來就話長了。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慘敗,法國被俘虜皇帝一名、元帥一名、將軍24名(都是酒囊飯袋)。德國強迫法國簽訂不平等條約,要法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礦產資源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還特意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為德意誌皇帝。這對於高傲的法國人來講,簡直是奇恥大辱。
法國人號稱“高盧雄雞”,一向很牛,雖然仗打輸了,但人家還款可不含糊。當時,50億法郎相當於中國14億兩白銀。中國近代,清王朝對外簽訂的所有不平等條約,賠款總額大約13億兩白銀,比法國這一次賠款還少了1億兩。但是,清朝直到滅亡,賠款也沒還完。而法國這50億法郎,三年就還完了。看得出來,法國在拿破侖三世 時期,大力推進工業革命,國力還是大幅提升了。
法國作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賠了巨款,割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卻沒傷筋動骨。法國人厲兵秣馬,躍躍欲試,要向德國佬複仇。所以,德國在普法戰爭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保住勝利果實,防止法國複仇。從普法戰爭後的形勢看,法德矛盾是歐洲最主要的矛盾。
普法戰爭結束後,歐洲保持了二十多年的相對和平,實際上,這要歸功於德國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
普法戰爭使1815年歐洲大陸建立起來的維也納體係土崩瓦解,代之而起的是俾斯麥處心積慮要建立的歐洲新秩序。在俾斯麥看來,具有強烈複仇心理的法國是德國在歐洲大陸的主要威脅。因此,為了保住普法戰爭的成果,就必須聯合俄國和奧匈帝國,孤立法國。俾斯麥進行了一番努力,在外交上縱橫捭闔,逐步建立起了一個以柏林為核心的結盟體係,就是俄、德、奧“三皇同盟”體係。比較而言,這三國是當時歐洲最保守、最專製的國家,三國的皇權都很強大,這三國走到一起,共同維護歐洲的君主製度,在別人看來也很正常。
正是由於俾斯麥的苦心經營,使得歐洲大陸建立起了新的秩序和一種均勢,俾斯麥也被稱為一位縱橫捭闔的國際關係大師。當時德國的外交政策被稱為“王球不落”。王球是西方國家君主登基的時候,手捧的一個帶十字架的金屬球,另一隻手是拿權杖的。
短命的皇帝老兒
俾斯麥外交政策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孤立法國,把奧匈帝國、俄羅斯甚至把英國拉到自己這邊來。俾斯麥特別希望能跟英國結盟,因為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最喜愛的大公主是德皇威廉一世 的兒媳婦,她老公是腓特烈三世。
腓特烈三世曾長期逗留英國,受到開明派、立憲派以及中產階級的影響,具有強烈的自由主義思想。在英國老婆的勸說下,他曾決定繼位後以英國為榜樣,把德國改造成一個民主的君主立憲製國家。他不讚成俾斯麥的鐵血政策,俾斯麥也從來不喜歡他。
1888年3月9日,德意誌第二帝國的締造者、年過九旬的威廉一世去世了,腓特烈三世繼位。
但非常不幸,早在1887年5月,腓特烈三世就患了喉癌,由於英國醫生的誤診,或許能救命的手術被取消。這個錯誤發現的太晚,腫瘤使腓特烈三世開始窒息,為了呼吸,他的氣管被切開,插入一支銀色通氣管。這樣一搞,腓特烈就無法與家人講話了,隻能用文字交流。同年6月15日,腓特烈三世去世。他繼位僅99天就死掉了,人稱“百日皇帝”。
設想一下,如果這個傾向民主的皇帝能長久在位,也許世界曆史就會改變,這裏是不是有什麼貓膩,就不好說了。
腓特烈三世一死,兒子小威廉繼位,他就是德意誌帝國的末代君主——威廉二世。1888年也被稱為德國的三皇之年,老中青三代皇帝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