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心靜氣看三國(1 / 2)

中國曆史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恐怕就是三國時代!

“三國”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符號,更是一種文化符號,甚至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曆史代名詞。

這首先要歸功於小說家羅貫中和毛宗崗。掰著手指算一算,中國古代四大白話文小說中隻有《三國演義》是純粹意義上的曆史小說,可以說沒有羅貫中就沒有這麼多人欣賞這段曆史,沒有毛宗崗就沒有我們今天廣為流傳的這版《三國演義》。我提議有關部門不妨搞一個統計,有多少人認識曆史是從三國開始的?又有多少人認識三國是從《三國演義》開始的?

正因為小說寫的好,才讓後人手不釋卷之餘再生繁衍和創造。民間戲劇、曲藝乃至現今的電影、電視劇、連環畫、電腦遊戲無處不充斥著三國的文化氛圍和曆史氛圍。我們可以設想,一個人從孩提時代看著三國的小兒書、動畫片,上了小學聽家長講三國故事、讀著三國典故改編的課文,上了初中買一本廉價的《三國演義》作為課外閱讀,到了高中學曹操、曹植的詩、遇到《三國誌》節選的文言文閱讀,上了大學後聽著講師引用三國典故的學術案例分析,亦或更有甚者幹脆就學了曆史。我恐怕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有類似這樣的經曆吧?

單就我個人而言,沒上小學就知道諸葛亮、周瑜、關羽、曹操這些人了,因為老爸講故事呀!後來小學四年級時,電視劇《三國演義》播出了;鮑國安的曹操、唐國強的諸葛亮、濮存昕的孫策,看得那個帶勁兒!後來就是遊戲,南宮夢的FC遊戲《霸王大陸》,街機廳裏的《吞食天地》,玩上一天都不累,其實大部分男孩子通常是先接觸到三國遊戲,後接觸到《三國演義》。再後來更了不得,什麼《三國誌》、《三國群英傳》、《曹操傳》、《鄭問三國誌》、《三國無雙》紛紛登場,可叫喜歡三國的人過足了癮……

但是,有一天你遇到問題解不開的時候,或者遇到心煩事想借曆史逃避的時候,或者做學問要考證問題的時候,再或者幹脆閑著沒事兒尋書解悶的時候——找了本《三國誌》翻開一看就傻了眼!這是我印象當中的三國嗎?

當然不是!

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的三國文化絕大部分還是來源於《三國演義》。可小說畢竟是小說,說白了就是民間流傳的故事。流傳嘛,和瞎傳、謠傳可就差一個字呀!更何況有些事是羅貫中張冠李戴的,顛倒是非的,無中生有的,甚至是憑空臆造的。而且別忘了,這羅貫中的東西還經毛宗崗父子大批大改過呢,更見不著本來摸樣啦!

好了,這時候我們就要靜下心來看三國史。

因為你要知道,你看到的是中國史中最難弄清楚弄明白的一段曆史。看曆史難,看古代史更難,看三國曆史是難上加難!

先說看曆史難。這是因為曆史就像一位任人打扮的老太婆,你不用心去洗,看到的隻會是光華燦爛,而這些光華燦爛百分之八十是沒有什麼營養的東西。所以我們就要想方設法洗去曆史的鉛華找到它本來的麵目,於是老太婆的皺紋、雀斑、傷痕、汙垢就都露出來了,而曆史的經驗、教訓、機緣、規律這些真正的好東西也就出來了。

再說看古代史更難。因為古代史除了上述問題之外,還要加上六個困難:兩個途徑上的,兩個客觀的,兩個主觀的。

這兩個途徑上的困難是:

一.古代文獻的文字困難

大家都知道,古代史是文言文寫的,這就是第一個困難。有時候一個字差沒弄明白,差好多事呢!比如我們看《三國誌》了解到曹操寫過一部書叫《兵書接要》。曹操多了不起,在孫武之後又接著他寫了一部兵法。這就錯啦!當時的“接”通“節”,就是說曹操把《孫子》、《司馬法》、《三略》、《六韜》這些書的重要內容節錄下來,抄了一本實用手冊。你看,一字之差轉載變原創了!

二.古代史書寫法的缺陷

古代史書大體上分為三種:紀傳體史書,比如《史記》、《後漢書》、《三國誌》;國別體史書,比如《戰國策》、《國語》、《左傳》;編年體史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資治通鑒》。這三種體式一交織就有了漏洞:紀傳體寫人而時間和整體局勢不詳細;編年體把事情得大體說清楚了,具體細節又忽略了;國別體帶有國家性的觀點,常是一麵的理。你說難不難?

本來就夠難的了,還有兩個問題你無法避免。

兩個客觀的困難:

一.文獻流傳過程中造成的繆誤。

一本書寫下來要流傳,怎麼辦?現在有電腦排版了,倒退二十年就是鉛字排版,說白了也是畢升活字印刷術的變種,而宋朝前是雕版印刷,至於咱看的這個《三國誌》、《後漢書》連雕版都沒有——手錄!為什麼?那時候用竹簡,你想印可得印得上呀!得墨筆寫,刀子刻。舉個例子,《後漢書》說漢靈帝年間馬日磾、蔡邕、盧植這些人在皇宮校訂六經,為什麼校書?以前手錄的不準呀!那時候的四書五經就已經不準了,你琢磨琢磨現在你家裏的《論語》、《詩經》能和原來的東西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