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地道的潮汕人!但自從來中秋時,便有個這樣的習俗!“拜月娘”
潮汕的拜月習俗,必以芋頭為供品。這習俗最早的記載見於清順治吳穎的《潮州府誌》中:“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可知其起始年代應在清之前。實際上拜月剝芋習俗產生於元代,“剝鬼皮”和“食胡頭(芋頭的諧音)”都是民間秘語,反映了潮州人民對元朝統治者的痛恨和反抗情緒。
曆史上潮州人民的抗元鬥爭是很可歌可泣的。在宋元之交,文天祥、張世傑等扶助幼帝轉戰潮州。民間流傳至今的秘語“沉東京,浮南澳”,反映的就是故都東京(開封)和杭州淪陷後,他們以南澳島為抗元基地,與強元進行不屈鬥爭的史實。
潮州八景之金山古鬆,原名馬丘鬆翠,是紀念摧鋒寨正將攝州事馬發率領潮州人民英勇抗元的事跡。潮州城陷之時,馬發退守子城金山,“度不可為,令妻子自縊而死,發自鳩。”滿門殉節。後人於此修馬發墓,植蒼鬆翠柏,追念馬發的高風亮節。
在國家危亡的時刻,“潮州佘婦”許夫人應張世傑之召,率領“諸峒佘軍”,會同陳吊眼,出黃崗,與元兵大戰於百丈埔(饒平浮山),以身殉國,其烈血所塗,土壤增光。
柔情似水,烈骨如霜的陳壁娘,護送夫君張達和幼帝至辭郎洲,作《辭郎吟》,一句“郎茲行,莫回顧,北風蕭蕭虎門樹。傳楫早定潮州路,恢複中原弛露布。”悲壯纏綿,千古傳頌。
與拜月剝芋習俗相關聯的還有中秋夜殺韃子的傳說和燒瓦塔習俗。相傳元初時潮州城內每戶百姓家裏都要住上一個蒙古兵,漢人要供養他們還要受其監視。為了防止漢人暴亂,元統治者還隻允許漢人三家共用一把菜刀,其餘都被收繳。百姓怨恨,相約在中秋夜切餅時起義,動手的信號就是燒瓦塔,類似舉火為號。
燒瓦塔一般在曠埕空地舉行,小孩子負責拾磚頭瓦片,由年齡較大的孩子或大人砌成空心塔,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天黑之後便開始燒塔了,燃至半夜,塔體通紅透亮,也有撒食鹽鬆香引焰助燃的,場麵極為壯觀。我小時常玩的是燒土塊塔,俗稱“叩窯”。塔口留於底下,塔身燒紅後捅塌上層土塊,扔下芋頭和番薯,再捅塌全塔,上麵覆沙土並不斷叩擊。半晌之後翻開土層,就可剝食美味的“胡頭”了。
民俗總是包容著曆史的印記和信息。至元十三年,淮西鎮巢就發生過洪福率領城中居民一夜間將元軍全部殺死的事件,或者潮州也發生過中秋夜借切月餅之機殺死元兵的起義。起義後來被鎮壓下去了,人民痛恨元兵,就用秘語傳播了這種不滿,於是有了中秋拜月剝芋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