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截取了李淵在太原起兵到他去世時止的二十年內發生的那段波詭雲譎的曆史,其中又以那一時期的前十年為主,著力描繪了其父子、徐(李)世勣、李靖、劉文靜、秦叔寶、尉遲恭、房玄齡、杜如晦等眾多性格各異的風雲人物。
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力求主次分明,重點突出,盡量確保人物多而讀來不覺繁雜,情節精彩生動,故事曲折多變,環環緊扣,引人入勝,較為全麵、客觀地反映了那一時期許多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全書開篇即推出李淵那一貫穿始終的人物,簡要地介紹了他青年時期有喜有悲的多變經曆,及其當時所處的複雜環境下的彷徨矛盾心態,逐步展開故事情節。書中既有李氏集團與隋煬帝、與突厥人、與李密、薛舉父子、李軌、王世充、竇建德、朱燦、林士弘、蕭銑、徐圓朗、劉黑闥等各路反王之間的矛盾糾葛,殊死搏鬥,中間也穿插了瓦崗軍李密與翟讓之間的內鬥,薛舉父子與李軌、李密與王世充、王世充與竇建德等反王相互之間的爭鬥,最後則重點李淵父子兄弟之間的權位之爭,直到自相殘殺,主線與支線交叉穿插並進,場麵宏大複雜,人物形象特征豐滿鮮明。
與此同時,作者本著去偽存真的執著態度,參閱了大量有關那一時期的史料與舊有小說,故事,包括民間傳說,通過對曆史人物與事件的反複研究,對史料認真加以分析,鑒別,透過史書字裏行間,既大膽質疑曆史,對原有史料予以否定,全書又大略依照當時的曆史發展順序,95%以上使用真實曆史人物姓名,通過一係列可信的細節設計,加以形象描繪,給出了與眾不同的答案。尤其是力爭不掩其功,不飾其過,全方位、多角度塑造一個真實的李世民,奠定了本書與已存史書或古今有關那段曆史的小說的不同基調,還原給讀者那一時期眾多風雲人物的本來麵貌。
李世民作為中國曆史上一代最有名氣的封建帝王之一,在民間好評如潮,可說是家喻戶曉,隨著前幾年各電視台對《貞觀長歌》、《隋唐英雄傳》等大型連續劇的熱播,就尤其如此。
其實,曆史上真正的李世民,除了具備常人所熟知的能謀善斷、擅攬人心、納諫如流等許多優點外,也有其野心勃勃、無情無義、自私凶殘、甚至狂妄輕率的愚昧一麵。不過,作為當時的最終勝利者,因掌握了史書書寫權,他有了神化自己的充分資本,肆意篡改曆史,方使之幾乎被美化成為曆代史學家乃至廣大普通民眾心目中極少汙點的一代聖主。這,顯然是傳統以來,人們對那一複雜曆史人物本質認識上的最大誤區。
有關隋末唐初的許多人或事,已存史料無不給人留下太多不解之謎,除了李淵父子兄弟之間種種矛盾糾葛被肆意篡改外,其他如翟讓為什麼會輕易拱手讓位給李密?李密主政瓦崗後,屢克強敵,盛極一時,為什麼突然向王世充手中一傀儡皇帝皇泰帝拱手稱臣,斷然接受其“封賞 ”?即使是與老對手王世充一戰大敗,李密所擁有的土地城池與兵馬依然很多,盡可閉門思過,整頓兵馬卷土重來,為什麼偏偏不去依附其各地舊部,而選擇不遠千裏投唐?竇建德作為當時眾多反王中少有的佼佼者之一,在發兵援救王世充之前,為什麼不肯聽從淩敬與曹後“圍魏救趙”的建議,避實擊虛,而執意與李世民以強抗強,當麵硬碰,從而導致兵敗被俘?李淵作為一代開國創業雄主,如果不是迫於無奈,果真會在玄武門兵變短短兩個月後,就心甘情願讓出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