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工兵鏟插入泥土,呂烽擦了把臉上的汗,看著剛清理出來的古代盜洞,長長吐了口氣。
呂烽小心翼翼地拿出懷中的淮南圖殘卷,一字字又讀了一遍殘卷中的內容:“帝辛子武庚奉其遺命,斷淇水,鑿河床豎穴麵東南而葬,封其口,複水流之今以通山勘海之術,掘幽洞通各方之來往,今以記之”
他不由有些感慨,如果他們能更早一些得到這張殘卷,是不是就不用冒險潛入淇河尋找水下墓道?另外三個同伴也不至於落得如今這樣,生死不明的下場?
海爺、老潘和小郭本來隻是潛進入淇河大墓一探大致情況,沒帶多少裝備幹糧,頂多撐上三五天便要彈盡糧絕。
呂烽心中焦急,卻也明白下墓這事是馬虎不得的。他謹慎地折了一根熒光棒丟進洞中。
幽幽的冷光驚走墓室內的蛇蟲鼠蟻若幹。糊了泥土的牆壁上隱約可見殘損的文字。地上是些破損的瓦罐和不知是人是獸的白骨。
呂烽用鐵錐刮了些土嗅了嗅,確定眼下這墓室沒有裝火油、強酸等防盜的機關後,便“嘿”地一聲躍進洞裏。
落了地,呂烽從包裏翻出火把撒上一種黃色的粉末點燃,昏黃的光帶著幾絲色彩詭異的煙氣飄開。墓室內的蟲鼠聞著味,紛紛逃竄。
點火把這行為雖被那些用高新科技產品倒鬥的同行恥笑,他卻依然堅持使用,因為這是他從倒鬥的前輩那兒聽來的保命手段。
從科學角度講,除了光亮,火還能測風向,經驗豐富的人通過火苗的竄動,便能推測出周圍墓室甬道的狀況和走向,更能了解墓中的氧氣含量,以便及時調整裝備比如吸個氧、防個毒什麼的。
從迷信角度講,火能驅邪,墓裏頭陰暗潮濕的東西,甭管活的死的,都是怕光怕熱的。而他一並燒著的粉末,卻是老祖宗傳下來的配方。除了驅蟲的雄黃,還有別的說得出或說不出名的東西碾在裏麵,髒東西們最是害怕這些玩意。
況且火還能烤肉吃,他們高大上的冷光源行嗎?呂烽嗤之以鼻。
就著火把的光,他抹掉牆壁上的塵土,查看壁上的文字。古老的甲骨文經過千年時光的摩挲,幾乎不能辨認。從隱約可見的隻言片語中,呂烽推測著這個墓的來曆,饒是見識過不少大墓的他,心中也不由一陣猛跳。
這果然就是商末帝辛的陵寢,也就是赫赫有名的商紂王的安息之地!
他忙舉起火把去看這存在已有三千多年的精美陵墓,甚至連地上破損的瓦罐也不願放過。
西漢之前,除西漢梁王,楚王等少數諸王,其他的墓穴大多為豎穴。既從地麵下挖,層層以石木堆疊修建。最後封頂時,用的是木板,千年之後,墓頂坍塌,墓中的東西破損嚴重。
眼下的淇河大墓,不僅是少見的石製墓穴,更是深藏於淇河之下!三千年來卻依然完好如初,這或許得歸功於它特殊的彎曲水下墓道設計。
鵝頸燒瓶一般細長的墓道,讓古往今來的不少盜墓者望而卻步,又讓墓室內的空氣被淇河水隔絕。
不過這淮南圖的筆者,倒是已經從山腳上發現了古代施工後堵死的通氣孔,挖成盜洞,從這通氣孔中進入過淇河大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