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夢和“造夢器”造夢原理等(1 / 1)

嚴格來說夢是人的一種神經活動!

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種感官會受到各種各樣的刺激。有些刺激不能留下印象,而有些刺激則能留下很深的印象。晚上休息時,人的神經係統還在工作,就像過電影似的反複白天的事情,還要加上自己的一些意象。就成了夢。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就是這個意思。

通俗來講我們的大腦好比一台電腦,到了晚上它會自動進行“磁盤碎片整理”,夢就是碎片整理的一種奇異現象。而做夢的經驗,也是人所共有的。夢在心理學上的解釋是睡眠中,在某一階段的意識狀態下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的心理活動。在此心理活動中個體身心變化的整個曆程,稱為做夢。

在一個典型的夜睡中,一般人的第一個夢,大約出現在入睡後的90分鍾。夢境的持續時間約為5~15分鍾(平均為10分鍾),整夜的睡眠時間內,在睡眠的各個階段循環出現,而在一夜內大約要做4~6個夢;總共大約有1~2小時的睡眠時間是在夢中。

再談談書中“造夢器”的造夢原理,它是用微電流刺激入人體腦內橋體組織,進行深度催眠,運用其內部的特殊影像係統在腦意識內模仿做夢狀態。換而言之,就是通過電腦人工影像背景代替自夢影像背景,帶動使用者全部感官感受進入到自主意識性做夢狀態。

所謂腦橋體,是指腦幹的中段,位於小腦下方延髓和中腦之間,前後緣有橫溝為界,其腹側麵(基底部)顯著凸出,可見由橫行纖維構成的連接小腦左右兩側的橋樣結構,因此得名。

腦橋內的三叉神經核部分與其他腦神經核發生聯係,參與角膜反射、噴嚏反射、流涎反射、流淚反射以及眼-心反射等。

腦橋內的中縫核向上的纖維叫做色胺能上行通路,與下丘腦、邊緣係統以及大腦皮層發生聯係,參與內分泌、體溫的調節,與維持醒覺、睡眠、情緒等活動有關;中縫核纖維與紋狀體、小腦等部位聯係,與錐體外係的運動調節有關。

另外,腦橋體的很多功能,我們人類尚對其未知之中!

最後,作者覺得有必要鄭重警告一下讀者:書中所提之“造夢器”,純粹本人的創作YY遐想,世間無有此物,切莫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