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臘月(1 / 2)

進入臘月,村子裏過年的氣氛就濃烈了起來。蒸饅頭、蒸糕、醃鹹肉、醃鹹魚,各種各樣的好吃頭全要準備起來了,飄蕩在村子裏的各種香氣,引得小孩子們一個個饞的直流口水。按著村子裏的習慣,每到過年時,村子裏的娘娘們都會輪著做東,村子裏要蒸饅頭、蒸糕的人都會去做東的人家去。一方麵是給自家蒸點過年用的饅頭,另一方麵也幫著一起幹活,人多力量大,不然真要一家一家過,這一天也蒸不了幾戶人家。

林雙家也是準備蒸饅頭。林雙喜歡豆沙餡的,林家爹爹喜歡蘿卜絲豬肉餡的。每年林家姆媽總要蒸百來個,反正天氣冷,放著也不怕壞。今年輪到村東頭王娘娘家做東。一大早的林雙就幫著姆媽劉小英拎著柴夥去集合。林雙心裏藏著小九九,抱著很木柴跑得飛快。

將木柴放在屋外,林雙走進廚房,就發現已經有好多家到了。人一多灶間自然容不下了,於是,大家都轉到堂屋裏包饅頭。林雙乖乖的團團叫人,李家娘娘、劉家娘娘娘,一圈人叫下來林雙覺得嘴巴都有點幹了。這時就看到王娘娘在朝她招手。

“雙雙來啦,你姆媽呢?”王娘娘朝林雙手上塞了一隻饅頭。“雙雙吃饅頭,吃吃娘娘調餡的手藝好不好。”林雙也不客氣的咬了一口。

“謝謝娘娘,肉饅頭真好吃!我跑得快,姆媽在後頭呢。”林雙有點小機靈,每年到這個時候,包子是隨便吃的。說是隨便吃的,但是人的肚皮就那麼大,再吃又能吃掉多少呢?所以來蒸饅頭的都樂得做個好人,招呼大家都來品嚐一下味道。

主家娘娘摸了摸林雙的頭:“我去迎迎你姆媽。你坐在這兒不要跑。當心燙到了就不好了。”

“曉得了。”自家蒸饅頭都比較實在,一隻饅頭的大小差不多就和成人的手掌差不多大。林雙雙手拿著饅頭坐在門口慢慢的啃著。門外,主家王娘娘拉著林家姆媽在說悄悄話,說了好一會兒,才和林家姆媽一道進了門。

今朝林雙的早飯、中飯、晚飯都是吃饅頭解決的。等晚上和姆媽兩人一人提了一袋包子回家時,林雙就和姆媽講了:“姆媽,明朝我們早上吃粥就好了。包子留兩天再吃,好不好?”劉小英笑眯眯的點頭。

晚上睡覺前,林雙掰著手指頭算日子:“姆媽,爹爹還有五天好回來哉,爹爹回來就好過年了。”林家爹爹是個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工。從小跟師傅學的,做家具從不用釘子,隻用榫卯結構。家具做好了,潑水不進。所以附近幾個村上有木工生活要做的,都願意叫林家爹爹來做。

聽到林雙提起她爹爹,劉小英突然想起早上王娘娘與她說的話。“英英,你家林誌宏啥辰光回來。我家老林講了,想開過年了,讓你家林誌宏跟他一起去寧夏討生活。說是那兒有個同鄉有關係,去了包能賺錢。多的我也不講了,等你家林誌宏回來了。再過來一起商量商量。”

現在林家全靠林誌宏一個人做木匠賺錢。劉小英就在家種田、帶孩子,忙裏忙外。雖然劉小英在嫁過來之前就曉得林誌宏家裏是個什麼情況,但是看著人家一個個都起了紅磚瓦房,心裏也是羨慕的。於是,劉小英的心裏也掛記起這件事了。

二十三撣埃塵,二十四送灶,二十六過年,三十守歲。江南一帶過年的風俗大約就是這樣的。林雙一向聽話,姆媽叫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小小的一個人,跟著姆媽一道幫忙做過年的準備。

撣埃塵說白了就是體力活,家裏的裏裏外外、上上下下,都要打掃的幹幹淨淨。雖然林雙家的屋子是茅草屋,但是林家姆媽收拾的十分的清爽。正因為林家姆媽平時收拾的很清爽,所以二十歲撣埃塵基本沒有費什麼事,一大一小兩個女人就這麼做好了。

二十四要送灶。南宋有位詩人叫範成大,寫過一道《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群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灶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群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這個詩講的送灶時的習俗了。雖然林雙現在還不曉得有這個詩,但是林家姆媽一樣帶著她做送灶前的準備。買香燭、買麥芽糖、折紙碼、折灶簾、折灶錠。到了晚上,給灶界老爺點上香燭,擺上祭品,一家人磕頭,恭恭敬敬送灶界老爺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