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好,這故事不過一則鄉野舊聞,發於何朝何代、哪位天子當政均不清楚。
隻知道,其時古越一代設了江南兩道。江南東道內有一座吳門城,城南地方有一條百福巷,巷中有一座小小道觀。
這道觀雖名作“天宮”,但大小卻不過十幾丈方寸,道士也不過五、六名之數,人少勢薄。隻是是積年的老觀了,總有威在,且又傳觀主玉山先生是在昆侖修行過的,所以香火還倒旺盛,每逢初一十五,總有善男信女求訪。
而那玉山先生也是個勤謹的人——秉行善濟民之願,他於天宮觀中開了一公學,鄉裏孩童凡有誌詩書者均可入學,無需修金。如今公學開了近十年,玉山先生已是桃李滿天下。
這日三月天氣,風暖熏熏,庭中桃花已綻,陌上新桃已收。
距天宮觀半條街外有一座小小的韓府,家中郎君乃城中一名司戶。司戶與玉山先生素有交誼,見家中奴兒采買來了新桃,他便想到了自己這位老友。
隻不巧的是,此時家中卻少人有閑:其時韓家長子早赴外任職,次女出門與朋友結交,夫人前幾天染了點風寒還在好生養著。
也罷也罷,事到臨頭管用的果然就我一個。如此想著,韓老爺喊了小廝打算親自出門。
可沒料到他腳都還沒邁出房門,門子那邊卻過來通報,說是上頭送來卷宗,要韓老爺盡快過目辦妥,騎尉立時送回。
這樣一來,韓老爺自己也就脫不得身了。
而桃這東西就是圖個新鮮水靈,多放一時賣相總會損一點。玉山先生當然不缺這些吃食,自己送去表的是心意和敬重。若是這桃不鮮美了,那還談什麼心意敬重?
略為難一會之後,韓老爺靈光一閃,想起家中老三來了——韓家還有個最小的三娘,學名喚做愈濃,年方十三歲。雖說十三還未到真可正兒八經辦事的年紀,但她性子穩重爽健,是個頗能拿主意應付事的孩子,這樣小差事,應該難不住她。
韓老爺素來就是想到就幹的性子,當下遣小婢喚了三娘,托付此事。
三娘像自己爹,亦是個爽快人。
領了吩咐,她便卸了裙釵換了襴袍,領上小婢出了門,一路穿街過巷——其實也不過半條街的遠近——到了天宮觀門外。
三娘頗在公學讀過幾年書,是以天宮觀門子並待客的小道士都認得到她,例常客套之後便恭恭敬敬請她兩人進去。
她們來得有些不巧,此時玉山先生有客到,正在客堂敘話。小道士也不知師父什麼時候能出來,所以便引她們去玉山先生書房坐等。
這廂落了座上了茶,小道士轉身出去,留兩位女客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