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兩代人的夙願(2 / 2)

遲老興致甚高,他提出要看看防護提。江風很大,大家怕他受涼,說防護堤好幾公裏,改天去,他說,“我還沒到走不動的時候,這點路算什麼,冷就更不用怕了,活動起來渾身就熱活了!”

遲老確是有一副硬朗的身板,他甩開女兒攙扶的手,雄糾糾,氣昂昂地直往前邁。

他應算是新中國的第一代水電人,也許這就是他長年跋山涉水鍛煉出來的吧!

寬闊宏偉的防護(洪)堤,兀然屹立,橫亙在青江與大灣這塊衝擊平原之間,成為保護大灣免受水患的屏障,經過“8.16”特大洪水的洗禮,它顯得更加堅固牢實。

遲老邊走邊看,對這道大堤給予高度評價。當聽說剛一建成就抵禦了青江暴發的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時,他十分高興,稱搶建及時,幾年的艱辛沒有白費,他說“幾乎每一項工程都說‘能發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我看未必,有的隻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甚至損害社會效益的也不在少數,大灣電站社會效益顯著,大灣有福呀!”

來到上遊,散落在河床上大大小小的水泥塊吸引了遲老的目光,他停下腳步,回頭對大家說:“下去看看!”

遲曉琴拉住父親的手,不情願地:“那些爛水泥坨坨,有什麼好看的!”

“那裏麵可有有趣的事兒呢!下去我再給你講!”說著,他便沿著階梯拾級而下。

大家跟著老人走下大堤,踏上亂石嶙峋的河床。

老人圍著一塊長滿青苔的水泥物塊轉了一圈,然後指著它對大家說:“你們聽說過竹筋混凝土嗎?”

遲曉琴、王秀芬、鄭小衛直搖頭,“隻聽說鋼筋混凝土,哪有什麼竹筋混凝土?”

“我知道一些,這是1960、70年代大灣電站工地搞出來的發明創造!”鄭大衛答道。

“對!”遲老說,“62年,蘇聯專家撤走後,大灣電站下馬,我也就調離了大灣。不久,地方政府開始在大灣上遊築壩建引水式電站,那年月,國家什麼都貪乏,唯獨不缺的就是人力及他們衝天的幹勁。淦川縣政府動員起千軍萬馬開挖引水渠,缺鋼材、水泥,就土法上馬,不知哪一位敢想敢幹的土專家想出用竹子代替鋼筋,名曰:竹筋混凝土。在當時極左思想的影響下,竹筋混凝土一問世,便大肆鼓噪,稱其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遲老講到這裏,大家都忍不住發笑。

“現在聽起來是笑話,可當年確是是這樣。”遲老接著說:“他們稱其為工農兵三結合創造的偉大成果,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又一顆衛星飛上了天,一時間轟動整個建築界,還出了書,許多地方革委會用紅頭文件下發通知,進行‘推廣應用’。可是,推廣工作尚未全麵鋪開,就從大灣電站傳出噩耗,青江暴發3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用竹筋混凝土築的大壩及水工建築物不堪一擊,刹那間,壩毀人亡,大灣成為一片澤國,洪水灌入尚未完工的引水渠,泛濫成災,造成了更大範圍的災難!”

“原來30年前的‘8.17’大洪災,這座土法上馬的大灣電站起了極大的危害作用!”王秀芬驚異道。

遲老沉重地說:“河流開發利用,必經尊重科學,絕不能蠻幹,誰違背了自然法則,誰就會受到自然的懲罰!大灣電站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大家默默地點頭,這些隕落的“衛星碎片”,深深刺痛了人們的神經。

遲老又指著散落在河床的水泥塊說:“你們把這些竹筋水泥坨坨都清理出來,搬到大堤上去,選一塊合適的地方集中起來,它和那條廢棄的引水渠以及土廠房代表了一段曆史,把它陳列出來,可以教育後人,讓後代子孫永遠銘記水電建設史上的這段傷痛,明了社會主義建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曆程!”

“好!遲伯伯!我們一定照您老說的辦,在水庫蓄水前將它們清理出來,再建一個陳列場,象保護曆史文物那樣將它們保存下來!”鄭大衛鄭重地說。

遲老滿意地點點頭。

鄭大衛扶住老人回返堤埂。

“把那個年代的景況複原出來!”鄭小衛說。

“對!搞些再現那個年代的雕塑呀電站模型呀什麼的!”王秀芬也鐃有興趣地遐想。

“幹脆在大灣建一個水電博物館!”遲曉琴說。

“好呀!這個設想我看可以,現在就缺少反映工業文明的博物館!”遲老讚許道。

返回堤頂,遲老揮動他那“指點江河”的大手,充滿激情地說:“大灣,就是一座活生生的水電博物館嘛!你們看,上遊是土電站,下遊是洋電站,中間是改革開放後具有‘ 中國特色’的新電站!”

“爸爸!你簡直變曆史老人了!”遲曉琴揶揄道。

“哈哈哈哈……!”

一陣開心地笑聲響徹江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