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孫中山時代
一 開端就是個政治組合體
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孫中山,在黨內稱總理,這其中就反映出國民黨的重要特性。現代意義上的總理、協理和理事是對股份公司首長的稱謂,孫中山的總理名稱的來曆,也在某些方麵反映了國民黨的特點和特性。中國國民黨是由不同地區、不同體係的多個政治團體組合起來的政治聯合體。這一特點和特性一直貫穿於中國國民黨一百來年的曆史進程中。
1912年8月25日,國民黨借北京湖廣會館舉行了成立大會,應該說是中國國民黨創建之日,至此已經100年過去了。在這百年裏,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我們回顧這百年曆史進程時,國民黨的興衰榮辱與整個中華民族是那麼緊密地聯係在一起。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是反清革命組織同盟會。同盟會的創建和發展,與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具有十分緊密的聯係,應該說近現代中國曆史的變遷與同盟會的推動是分不開的。是它揭開了近現代中國曆史進程的序幕。
同盟會的創立
滿清入關主宰國家政權以來,雖然有過所謂的康乾盛世,但總體看來,是中國與西方國家拉開差距,退縮落伍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落伍的重要因素。腐敗的滿清貴族統治將中國推向了政治保守、製度落後、文化固執、科學停滯的時代,中華民族在人類曆史上勇立潮頭的時代結束了。
進入十九世紀,尤其是西方列強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封閉大門,隨著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致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列強的侵略,清王朝的腐敗,促使一批新型知識分子隊伍成長起來。清末廢科舉、興學堂和青年學生出洋留學,特別是青年學生東渡日本、遠航歐美,接受了新的知識,提出了與以往起義抗爭、改朝換代不同的政治理念。在新思想的影響下,到1904年前後,國內各省眾多革命團體建立起來了,尤其是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等影響較大的革命團體相繼建立。這些團體和孫中山建立的興中會在組織形式、革命綱領和活動地區雖然不盡相同,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以挽救民族危機、推翻滿清封建王朝、建立共和國為目標。
到1905年上半年,華興會、光複會、科學補習所等革命團體的一些領導人和骨幹,都由於起義、行刺、宣傳等活動失敗受到牽連,相繼逃亡日本。這些人大多集中在東京,繼續鼓吹革命,聯絡同誌。情況很清楚,需要有一個最孚眾望的革命領袖出麵,才能把各個團體聚集起來,以實現籌建全國性革命政黨的目標。
當時國內的一些著名革命人士如湖南華興會領導人黃興、浙江光複會領導人蔡元培、湖北的科學補習所,章太炎、章士釗等將孫中山譽為“天賜勇者”,尊為“民辟”,推崇為“談革命者之始祖,實行革命者之北辰”。梁耀漢在醞釀聯合時明確指出,中國革命黨人應以孫中山為“共主”。章太炎在給孫中山的信中,尊之為“總統”。
孫中山早年倡導革命,組織興中會等革命組織。1900年10月組織惠州起義失敗後,他以日本為中心,奔波於檀香山、香港、越南、暹羅和歐美各地,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在革命實踐中,孫中山認識到在武力反清的同時,還必須從政治上、思想上打擊保皇派,劃清革命與保皇的界限。同時認識到革命需要“招集同誌,合成大團”。1902年冬,孫中山在河內建立革命組織,打著致公堂的旗號;1903年8月,孫中山在東京青山創建革命軍事學校;1904年1月在檀香山創立中華革命軍,以後在美洲致力於改組致公堂;1904年底至1905年春,他在歐洲留學生中間建立革命團體,都采用“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誓詞。
1905年7月19日,孫中山抵達日本橫濱,受到100多名留學生代表及興中會等人員的熱烈歡迎。7月下旬,經日本友人宮崎寅藏介紹,孫中山、黃興會麵,他們會談確定了興中、華興、光複、科學補習所等革命組織,聯合組織統一全國性革命政黨的決策。
7月30日,孫中山和黃興分頭邀請各省傾向革命的留學生,到東京赤阪區檜町三番黑龍會會所,舉行同盟會的籌備會。與會者有陳天華、張繼、馮自由等70餘人,大部分為在校留學生,他們分別來自國內的十個省。會議的議程是商定會名、綱領、誓詞、入會儀式和推定會章起草人員,孫中山被推為會議主席。經過討論,最後定名為同盟會;孫中山提議的誓詞“驅除韃虜,恢複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作為同盟會的宗旨。
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赤阪靈南阪,借日本人金彌子爵住宅,同盟會正式舉行成立會議。到會的有百餘人,除甘肅一省因未有留日學生,其餘17省均有人出席參加。大會選舉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黃興為庶務,汪精衛為評議長,鄧家彥為司法部判事長。由黃興提議,把《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提交同盟會作為機關報。
中國同盟會成立後,即通告歐美各地革命組織,一律改稱同盟會。不到一年,國內外的同盟會員便超過萬人,同盟會的分部先後於國內各省成立。
在中國近代曆史上,同盟會第一次提出比較明確完整的革命綱領。這個綱領即三民主義的具體內容。包括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對於民族主義,孫中山作了進一步申述,他強調“民族主義,並非是遇著不同種族的人,便排斥他,是不許那不同民族的人,來奪我民族的政權”。孫中山後來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這樣的概括:“辛亥之前,滿洲以一民族宰製於上,而列強帝國主義,複從包圍之,故當時民族主義之運動,其作用有脫離滿洲之宰製政策與列強之瓜分政策。”
民權主義是同盟會綱領的核心。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是建立民國。孫中山指出:“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中國僅僅有民族革命是不夠的,在進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朝的同時,還須實行政治革命,推翻君主專製,建立民主共和國。他說:“政治革命的結果,是建立民主立憲政體。”隨著西方民主共和製度日益暴露出各種弊病,孫中山提出了著名的“五權憲法”原則。所謂“五權”就是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這是從西方的三權(立法、行政、司法)加上考試、監察而來的。孫中山認為經過美、法等國一百多年實踐驗證,已經出現了兩大流弊:一是選舉和委任中的營私舞弊,以致造成“政治腐敗散漫”;一是濫用監督彈劾之權,形成“議院專製”,“生出無數弊病”。他試圖借鑒中國封建時代的官製,把考試從行政中分出,監察從立法中分出,成為“五權分立”的國家體製。
民生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平均地權”。具體解釋為:文明之福祉,國民平等以享之。當改良社會組織,核定天下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於原主,所有革命後社會改良進步之增價,則歸於國家,為國民所共享。
在同盟會的推動下,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一舉推翻了滿清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在孫中山為領袖的同盟會創建之前,中國曆史上還沒有過提出推翻君主專製製度,建立民主共和的主張。同盟會成立後第二年,孫中山頒布的《革命方略》宣告:今者由平民革命所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所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製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製自為者,天下共擊之。他們通過報刊鼓吹、秘密宣傳,使這種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到辛亥革命爆發時,推倒君主專製製度,建立民主共和國,已成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