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
公園相親會,尋找有緣人
﹌﹌﹌﹌﹌﹌﹌﹌﹌﹌﹌
七夕鵲橋仙,凡人來相會。公元二〇壹壹年七夕節那天,煙台山公園裏,掛滿了相親海報,俊男靚女,人山人海,都在眾多的海報欄中挑選著自己心愛的人。
那天下午,劉曉雨從萊山區乘坐18路公交車,來到煙台山下,專程趕這次的七夕相親會。
說起劉曉雨,先簡單介紹一下劉曉雨,劉曉雨,男,二十八歲,祖籍魯西南麒麟城人士,前些年高考落榜,精神上受些刺激,一直不在狀態,二十八歲的年紀也不小了,不能因為學業問題耽誤了自己的婚姻大事。二十八這個歲數,在魯西南農村可謂是大齡剩男了,同齡人的孩子基本上都會打醬油了,劉曉雨在魯西南老家經不起七大姑八大姨三天兩頭催婚,隻好索性一人來到海濱城市投奔老鄉,也省的被親戚整天的嘟囔。
劉曉雨也不止一次的趕相親會的場子了,這次是有備而來,他背了個棕色跨肩包,包裏裝著卡西歐數碼相機、相紙和筆以及粘貼。
劉曉雨來到煙台山腳下,已是下午兩點左右,天氣還算晴朗,劉曉雨上身穿灰色休閑褂,下身著藍色牛仔褲,腳上穿的是一雙黑色運動鞋。
劉曉雨在煙台山公園大門囗登記了一下說明是來相親的,就可以免費進入公園了。
其實,煙台山公園對其他遊客是收門票錢的,每位伍拾圓的,今天免費隻是針對來公園相親的單身者。
和劉曉雨一樣來相親的人還真不少,三五成群的進入,還有今天在現場報名的,填表寫相親海報繳費,本次相親報名費每名伍拾元,三天內不限次數進入煙台山公園。
劉曉雨滿是期待,快步走進煙台山公園,映入眼簾的是刻在石碑上的“煙台山”三個橫向大字,特別醒目,好多遊客都駐足拍照留念,還有外地旅遊團在這拍集體合影的,公園入口處有幾輛觀光遊覽車,還有五六個女導遊在遊覽車旁說笑。
跟著其他旅遊團臨時聘的導遊,了解一下煙台山的概況。
年輕漂亮的女導遊,興致勃勃地邊走邊講解。
煙台山,位於市區北端,三麵環海,崗巒兀立,林木蔥蘢,清秀幽雅。最高海拔42.5米,總麵積45公頃,喬灌木數萬株。站在煙台山上,可盡覽煙台市全貌。
煙台山坐落於芝罘區北端,因三麵環海,亦名“海洋島”,是煙台市區的主要風景遊覽區之一。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山是明代狼煙墩台的所在地。據史書記載,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在此山修建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晝則升煙,夜則舉火,以為警報,於是人們就把建立烽火台的這座山稱為“煙台山”,煙台市亦由此得名。1862年煙台開埠後,英、美、法、日等16個國家相繼在煙台山上和山麓建造領事館、教堂和郵局,逐漸形成一個外國人“居留區”。1948年至1978年由人民解放軍駐防,1979年經山東省委及濟南軍區指示,把煙台山交由當地園林部門管理,市政府投資對山上的建築及設施多次進行了維修和建設。
●美麗煙台山
煙台山綠樹翠蓋,風光秀麗,景觀頗多。山陰半腰陡崖峭壁間,有一塊巨石淩空橫臥,下有石墊,其形如船,俗稱“石船”。上有清康熙年間貢士劉九標七言律詩題刻。石船背麵鐫“造化奇觀”楷書大字。山頂的烽火台已被拆毀,現僅存一段南北長15米、東西寬13米、高6.5米的台基。1905年7月,英國人在烽火台原址建起一座燈塔,一直使用了80餘年。1986年,煙台海上安全監督局在原燈塔西側,新建起了一座古堡式燈塔,塔高49.25米,通體乳白。新建的煙台山燈塔,已被定為煙台市市標。山上現已傾圮的明末所建龍王廟院中,立有一塊巨石,高2米,長3米,寬2米。相傳煙台山建烽火台前,每年春季必有群燕彙集於石上,當地漁民稱此石為“燕台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浙江人林炳修於石上刻題四言詩十句:“崆峒距左,芝罘橫前,俯臨渤海,鎮海齊燕。籲嗟群夷,蠶而食之,唯台山山,一石巋然。誰守此者,保有萬年?”燕台石西北數十米處矗立著解放後修建的抗日烈士紀念碑,上鐫1945年8月解放煙台戰役中為國捐軀的89名革命烈士的英名。1982年6月,煙台山東北角礁石盤上新建惹浪亭。該亭臨海而立,漸次躍於海麵,於遠處觀看,恰似飛峙於萬頃波濤之上,立身於千層浪湧之中,大有招波惹浪之態。在此觀海聽濤,別具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