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霑:“何事?說來聽聽。”
鄂比:“請問二位老兄,世間到底有沒有狐仙?”
曹霑:“牧野老弟,你來回答,如何?”
“我雖然沒有見過狐仙,但聽過一些有關狐仙的故事,看過史書中有關狐仙的文字記載。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稱黃火作‘狐鳴’,說明當時已有狐怪,是以托之。《西京雜記》中記載:漢代,有一個名叫王發的人,掘一個名叫來書的墳塚時,擊傷了塚之狐。後來,王發夢見老狐變成一個老嫗報怨他說:你雖非故意,但下不為例,否則,必遭報複。”張宜泉調整了一下坐姿,接著說:
“宋代李昉《太平廣記》,記狐怪之事共有十二卷,其中唐代的事占居十之八、九,可見唐時狐事盛行。縱觀史書,詳述狐事源流始末,當數吳真人根據其親身經曆所寫的文章。”
鄂比忍不住問道:“吳真人寫的文章是啥內容?”
“文章的內容,有這麼幾層意思:其一,吳真人通過友人的介紹,認識了一個狐仙;其二,吳真人問狐仙:你為何不諱自己是狐?狐仙說:天生萬品,各命以名,狐名狐,猶如人名人耳。其三,吳真人問狐仙:狐仙中是否真的有善有惡?狐仙說:與人一樣。”張宜泉瞄了曹霑一眼,一本正經地接著說:
“其四,吳真人勸狐仙:爾等既然已修成人身,為何不棄狐道而學人道?狐仙說:原本以為人道比狐道好,了解之後方知人道不如狐道。吳真人冷笑著說:何以見得?狐仙說:人道,雖然看著美妙,說著動聽,但隻不過是擺設而已,幾乎大多數人都是說的一套,做的又是一套;特別是有權有勢的人,口口聲聲要說的是仁義道德,實際是隻要別人去仁義道德,而自己卻不講一點兒仁義道德。而我們狐道,則是以信為本,說到做到。吳真人聽後,感慨不已,點頭稱是。”
“照牧野兄這麼說,世間還真有狐仙。”鄂比叫了句“曹兄”,看著曹霑說:“您對此有何高見?”
曹霑:“高見不敢當。不過,我得先問你,人能不能成仙?”
鄂比:“應當說不能。好多皇帝都想通過吃丹藥成仙,結果不但沒有成仙,反倒丟了性命。”
曹霑:“既然人都不能成仙,狐怎麼能成仙呢?!”
鄂比:“照您這麼說,書上寫的東西,不是真的?”
“書上寫的東西,並不一定都是真的。譬如,《淮南子?覽冥訓》,是最早記載 ‘女媧補天’故事的書。然而,這不過是神話,或者說是上古時期人的一種想象與期望。因為,那個時候的人,看見下雨,以為是天破了所致,所以盼望有神仙補天,因此就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再譬如,我寫的書中,說寶玉出生時嘴裏銜著一塊玉,也不可當真。若是當真的話,寶玉就不是人而是妖怪啦!所以,我始終認為:書中所記之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若是全信,不如無書。”曹霑頓了一下,看著張宜泉說:“牧野老弟,我說的對否?”
“您說的極是。”張宜泉點著頭說。
此時,瑉兒站在門口叫了聲“爹”,接著說:“姨娘說,可以吃飯啦!”
曹霑邊站起來邊看著張宜泉、鄂比說:“走,咱們邊喝酒邊接著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