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曾經滄海豈甘為水 解書論道清者自清(8)(2 / 2)

“對。大哥不僅明白,而且一定看得很透徹。”

“既然如此,那大表哥為何還想不開呢?”曹霑看見福靖沒有反應,用試探的口氣說:“是不是他‘曾經滄海難為水’?”

“那倒不是。”

“依你之見,究竟為何?”

“我約摸,大哥很可能覺得,傅恒除了是皇後的弟弟這一優勢之外,其它方麵都不及他,卻能位居其上,越想越不是滋味。”福靖輕輕歎了一聲,“俗話說:賣了孩子買蒸籠,不蒸饅頭爭(蒸)口氣。我想,大哥很可能因為沒有爭到這口氣而鬱悶。”

“是啊!人比人,氣死人啊!”

“霑哥哥,當皇上的,應當倚靠的是宗親還是姻親?”

曹霑故意反問道:“你說呢?”

“我是身在此山中,你是冷眼旁觀人。”福靖頓了一下,懇切地看著曹霑說:“還是你說吧,我是真心想聽聽你的看法。”

“縱觀曆史,打天下的人,大多喜歡倚靠宗親,因為宗親靠得住;坐天下的人,大多喜歡倚靠姻親,因為姻親對其皇位構不成威脅。不過,武則天廢唐建周,當屬罕見之例。”

“總體而言,皇上喜歡的是人才還是奴才?”

“扶危解難,皇上需要人才,但不一定喜歡,因為啟用人才本來就掃了皇上的臉麵;養尊處優、享樂聲色,皇上喜歡奴才,因為奴才最會投皇上所好。”

“宗室之後為臣為將之道,是顯能還是顯庸好?”

“既不能過於顯能,也不能過於顯庸。過於顯能,則易引起皇上對他的猜疑與顧慮;過於顯庸,則會遭到嘲笑與輕蔑。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不偏不倚,適可而止。”

“我大哥去逝後,皇上不僅賜予‘敏’的諡號,而且輟朝二日。此事,是否意味皇上對我大哥尚能念及舊情?”

“可以這麼說。不過,人活著的時候該看好而不看好,該重用而不重用,人死之後賜個諡號,又有何意義?說句不該說的話,皇上此番作為,是否在演戲、做樣子,除了他自己知道又有誰能說得清楚?!你說,我說的是否在理?”

福靖眯著眼睛沉思了一會兒,“有些話說得很在理。”

曹霑眨了一下眼睛,有意換了話題:“靖弟弟,那‘太糊石’上的‘吉祥草’,還在嗎?”

“還在。”

“咱倆此時過去看看,我陪你散散心,如何?”

“好。我正想出去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