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曾經滄海豈甘為水 解書論道清者自清(7)(2 / 2)

“對。不過,我還有另一種用意。”

“哦,是何用意?”

“拋磚引玉。讓讀者從元春省親聯想到康熙南巡而思索:一個妃子省親竟然如此這般,康熙南巡的排場、豪華及奢侈會是何種狀況?那花的如流水般的銀子,難道不是民脂民膏?!”

“如此說來,秦可卿喪葬那一段文字,您也有‘拋磚引玉’的用意。讓讀者從秦可卿喪葬的規格及場麵,聯想到皇帝、皇後的喪葬會是何種狀況。”張宜泉看了曹霑一眼,“金陵十二釵圖冊與判詞寫作形式與技法,是您的獨創還是比著‘瓢’畫的‘葫蘆’?”

“比著‘瓢’畫的‘葫蘆’。”

“您比的是何種‘瓢’?”

“您看過《推背圖》嗎?”

“僅是聽說過,而從未看過。”

“《推背圖》的寫作形式與技法,就是我所比的‘瓢’。”

“十二釵圖冊與判詞,除了與其所對應的人物命運有關,是否還有另外的寓意?”

“有。不過,會看者方能看出那另外的寓意。譬如,同是一個圓,讓不同的人看,有的人會說是太陽,有的人會說是圓月;有的人會說是銅鏡,有的人會說是項圈;有的人會說是燒餅,有的人會說是乞食之碗;總而言之,其身份、處境及心情不同,所給出的答案也截然不同。”曹霑略微停了一下,臉上的憂色剛現即逝:“依此推之,不同的人看了我的書之後,對書中的寓意也同樣會有不同的理解,而有的理解並不是我的本意,有的理解可能會比我的本意更精妙。”

“那,怎麼才能準確地理解書中的寓意?”

“簡單說,功夫在書外。具體說,得有一定的知識、閱曆及悟性,若是有受過大挫折的經曆和看破紅塵的心境,並且能夠從多層次思索,則能比較準確地理解書中的寓意。”

“您能否就十二釵的圖冊與判詞舉個例子說明?”

“我以《金陵十二釵又副冊》中的一幅畫及判詞為例,如何?”

“行!”

“您是否記得此畫的內容?”

張宜泉想了一會兒,“此畫的內容是:又非人物,亦非山水,不過是水墨滃染的滿紙烏雲濁霧而已。”

曹霑默默點頭:“接著說下麵的判詞。”

“霽月難逢,彩雲易散。心比天高,身為下賤,風流靈巧招人怨。壽夭多因誹謗生,多情公子空牽念。”

“這幅畫與判詞,是說晴雯的。從表麵看,畫中的內容,隱指晴雯所處的環境,判詞的前兩句,暗示‘晴雯’二字;三、四句,指的是晴雯的性格及身份;五、六句,說的是晴雯招人怨與壽夭的緣由;最後一句,說的是多情公子寶玉對晴雯,不過是空牽念而已。”曹霑直了一下身子,接著說:“若是把畫中的內容看作後宮,把晴雯看作一個宮女,那畫與判詞的寓意也隨之而變。您說,是不是這理?”

“是,是。”

“若是把畫中的內容,理解為一個王朝的末世,把晴雯看作一個身份不高的朝臣,那畫與判詞的寓意,是不是也應當隨之而變?”

“那是自然。不過,我想知道,晴雯的故事是否取之於真人真事?您能告訴我嗎?”

“可以。晴雯的故事,是我依據我爺爺的一些事改編的,譬如:晴雯判詞中的‘身為下賤’,隱指我爺爺名為康熙的寵臣,實為皇家的家奴;‘風流靈巧招人怨’,隱指我爺爺因才華橫溢、對康熙忠心,而招惹一些人的嫉妒與怨恨;晴雯補裘,隱指我爺爺在保護和延續華夏文化,和從事滿漢文化融合方麵做的貢獻。不過,若是從廣義上看,晴雯這個角色,也是眾多與我爺爺經曆相似、命運相似之人的縮影與代表。”

“如此看來,若是僅看表麵,確實很難品出書的真‘味’!芹埔兄,今兒聽您這一番話,我是受益匪淺啊!”張宜泉抬頭看了看月亮,“天色不早了,我得回去了,等有了空閑,我再來向您請教吧。”

“請教不敢當,還是共同切磋吧。”曹霑站了起來,“我送您一程,牧野老弟請!”

“俗話說:送君千裏,終有一別。芹埔兄,請留步,不必客氣。”

“那哪行呢,您專程來給我送酒送菜,我送您幾步,理所應當嘛!”

“好吧,我就恭敬不如從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