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女王號”戰列艦調整完方向後,便朝著11海裏(約20公裏)外的長門號戰列艦發出了怒吼聲。
這是一艘服役於1920年的戰列艦,屬於“維多利亞女王級”戰列艦的首艦。
它采用裝備三座三聯406毫米47倍徑主炮。
“維多利亞女王”級戰列艦的三座三聯裝主炮塔,在前甲板布置兩座,後甲板布置一座。
主炮最大理論射速很高,最小仰角射速為3發/分,最大仰角射速為2發/分。
最大航速26節,最大續航力8600海裏/12節。
它的上甲板約為50-80毫米厚,主甲板60-100毫米,首尾橫向隔壁120-380毫米,防雷裝甲40毫米,尾部主水平裝甲100毫米;舷側130+40毫米(第一至第二甲板)、380+30毫米(第二甲板至穹甲)、350-150毫米(穹甲外邊緣以下)
主炮塔正麵380毫米、側麵250毫米、後部330毫米、頂部120毫米、基部350毫米;副炮塔正麵110毫米、側麵70毫米、後部45毫米、頂部35毫米;司令塔正麵400毫米、側麵360毫米、後部220毫米、頂部200毫米。
船員一千一百人(最後一次現代化改造後)。
經過多次現代化改造後,它的標準排水量為四萬噸,最大排水量為四萬五千噸。
另外,它還配備了三架“不死鳥”艦載偵查機。
“1點鍾方向發現敵戰列艦一艘,各炮塔試射一發!準備!”在艦長的一聲命令下,各炮塔艦炮手紛紛活動起來。
一座炮塔內,升降機正將剛從彈藥庫裏運出來的一枚406毫米炮彈運上炮塔內,最後自動裝入炮管裏,整個過程大約為20到30秒。
很快,各炮塔準備完畢,就等艦長一聲令下。
十一海裏外的長門號戰列艦仍在以11節的航速向前行駛著,並且不斷地調整著自身的方位。
艦長的額頭上直冒冷汗——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場鋼鐵之間的較量;且雙方的戰艦性能也相差不大;因此,任何一次小小的失誤,都可能葬送整艘戰艦以及上麵的官兵!
戰列艦之間的對決已經從幾公裏內的距離,演變到了十幾公裏、二十公裏的距離了!
而一發戰列艦主炮穿甲彈的射速通常在800米每秒以上——這意味著,隻需二十幾秒的時間,這發幾十公裏外的炮彈便以飛到眼前!如果打中戰艦,將打出成噸的傷害!
距離越近,穿甲厚度越高!
當穿甲彈飛過極限距離時,它的穿甲厚度將變得毫無作用。
以俾斯麥級戰列艦為例——381毫米炮主炮800千克穿甲彈的威力:在約四千米的距離內,能打出約600毫米的穿甲厚度;在約10公裏的距離內,能打出510毫米的穿甲厚度;在約18公裏的距離內,能打出419毫米的穿甲厚度;在20公裏的距離內,隻能打出364毫米的穿甲厚度……
“預備!”艦長緊張地吸了一口氣後,便大聲喊道:“開火!”
“轟轟轟!”各炮塔紛紛發出了怒吼聲,其炮管噴出了橘紅色的火焰。(這是試射——每座炮塔都有三門火炮,隻要求中間的炮管開火,其餘的炮管不開火。)
三枚穿甲彈正以900米每秒的速度飛快向長門號戰列艦飛去。
“全體戰艦右舷90度!保持12節航速前進!正前方發現敵艦!”長門號戰列艦艦長見狀,急忙下令道。
他是一名沒有多少實戰經驗的海軍中佐。這幾年海軍損失巨大,越來越缺乏經驗豐富的海軍軍官;在數個星期前,海軍高層不得不派他這個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實戰經驗的軍官,擔任這艘戰列艦的艦長(實際上,這艘戰列艦的優秀官兵幾乎被調走完了,絕大部分都是新兵蛋子)——因此,第一次指揮戰列艦參加實戰的他,在這一刻顯得十分緊張。
操舵員開始忙碌起來,手忙腳亂地操控著腳下這艘龐大的戰艦。
在操舵員的操控下,這艘戰列艦的整個船頭都開始向右行駛起來,以盡可能地躲避對方的炮彈。
這三枚穿甲彈飛躍了約十幾秒後,才分別落入距離長門號戰列艦3000m,2200m和1900m的水麵上。
“小夥子們,你們打得有點偏啊!”艦長不滿地說道,隨後再次下令道:“矯正距離!準備再次試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