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和引子 這可不是題外話(1 / 2)

暫作序

我酷愛曆史,酷愛的程度不是大家能夠想象的。念書的時候,我把曆史的課程當做我全部的學業,最後吃了大虧:高考的結果可想而知。一枝獨秀,滿盤皆輸。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春色滿園。

但是,我不後悔。

沒有進入大學的殿堂,我卻因此當上了兵。這所大學校,這座大熔爐,勝過任何一所高校,此僅對我而言。因為我在這裏獲得了真正的鍛煉,一生受益,至今懷念那段時光。如果重來一次,當兵依舊是我唯一的選擇。

我在軍營成熟,我在曆史中看清。軍營教會了我不怕,曆史教會了我不哭。在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夜,每一個拐彎每一個下坡,我仰望蒼穹,報以的不再是嚎啕,也不是哈哈,而是嗬嗬的從容。

曆史的人物都不真實。現在很多專家都想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誰誰誰。怎麼可能呢?根本是瞎編。不用說遠,就是自己的子女自己的老公自己的老婆,他們做的事,我們都不一定全都掌握,心裏怎麼想的都是謎,曆史人物離我們這麼遠,有什麼真實可言?!

但是,曆史是真實的。我們看曆史,不是要去在具體的人物身上糾纏,而是要通過曆史知道其中的道理。這個道理最重要,恰恰人的好奇心大都放在曆史人物個人的恩恩怨怨八卦上了,把真正應該重視的這個道理給忽略了。很可惜。不應該!

從廣義講,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漢取代秦,明滅了元,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出了多少忠良和奸臣,哪個皇上聖明,哪個皇上昏庸,這些都是浮在曆史表麵的一層油花,閃閃放光吸引眼球,其實很輕浮,禁不住你輕輕地一吹。油花下那厚厚的水,才是曆史的潮流,厚重深邃。

我認為,熟知一個朝代,把一個朝代熟悉透,就能夠用你在這個朝代興衰交替中得出的那個道理,看穿前朝後世,洞悉世間百態。角色雖然變換,但是唱的還是那場戲。曆史就是不斷重複上演的,有點像今天的翻拍經典,怎麼編,基本的套路就是那樣。新版《水滸》剛剛演完,新宋江和老宋江臨死前說得做的都不一樣,但是都沒有逃掉一個死。這就是最根本的東西。不能變,變不了。

我們中國曆史最豐富的是哪一段?不管大家怎麼回答,我依舊堅持:春秋和戰國。這個時候,人性綻放。綻放的一定都是鮮花,但不一定都結出善果,比如罌粟。罌粟也有好處,可以止疼。這是個讓人愛讓人恨有利有弊有好有壞是魔鬼是菩薩的東西,從這個意義上說,曆史就是一棵罌粟花。

覺得春秋戰國是經典,原因很多,我在此僅僅說一條:它充分演繹了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很少掩飾,就那麼直接,完全人類版的動物世界。

所以,我把這段曆史,用我對曆史的理解,寫出來。用通俗的語言,名字就叫《東周的東周》。通俗不是庸俗,高雅不一定高尚,大俗就是大雅。曆史上在前台領獎的很多都是高雅的人,但他們不一定真的高尚;即使大奸大壞之輩,也不能說他們沒有一絲善念。這些都不重要,他們也是人,和芸芸眾生一樣。

通俗是大眾的文化,文化要服務大眾,曆史真正的創造者是老百姓。既然如此,那麼我們別提高雅,就一起俗吧。

鹹中得味,俗中明理,是為序

引子

西周和東周,是後來的人給劃分的,其實人家都是一個祖宗,就叫一個周。和後來的西漢東漢一樣,是人為給加的方位字,當時大旗上就寫一個漢。說這麼個常識,大家都知道的常識,是還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