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1932年5.15事件後,其國內占據主導地位的是統製派,既希望以大資本家和財閥勢力為出發點建立軍國主義獨裁的政權,而另一派是所謂的皇道派,既希望以天皇為主導建立軍國主義獨裁政權,從而抑製財閥勢力,利用對外戰爭來提高民生條件的一派。
這兩派,政治觀點完全對立,利益衝突非常鮮明,但是他們要走的路卻是非常奇怪的一致。而這也是1936年226事件發生後,日本對立的兩派,沒有分裂,反倒加快了對外侵略的腳步的根本原因。他們都想通過對外戰爭來轉移國內矛盾。
這種奇怪的組合,最根本的根源來自於對天皇的崇拜和極端迷信,而1894年對清朝的勝利,並因此獲得了大量的戰爭賠款的事實,使得這個國家對依靠掠奪來改變國家命運充滿了極端的信任,之後的曆次出兵,日本都或多或少取得了利益。但是這種對外掠奪而來的資財,並沒有用於改善民生,相反因為對外戰爭能夠獲得利益,那麼就加大軍備以期能獲得更多的掠奪收益。
這好比一個賭徒,雖然越贏越多,甚至成為了富翁,但是他不肯停手,也沒有時間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把贏來的錢再次投入到賭場中,那麼哪怕他在100次裏能贏99次,但隻要輸了一次,就會將所有以前的所得都輸個精光。
正是由於日本不斷的擴軍備戰,而不改善民生,就產生了出身底層民眾的中下級軍官和出身財閥勢力的政府要員之間的激烈衝突。可以說這是由於分贓不均引起的。
以往我們的認識中,對日本的觀點並不全麵,仔細分析下來,日本並不是鐵板一塊,他們的內部矛盾非常嚴重,但是由於日本在教育上的大量灌輸,使得日本民眾不會意識到改變自身生活狀況的不是靠對外戰爭,因為即便打勝了,他們也無法獲得戰爭紅利。
所以在日本人的觀念中,隻有對外征伐一條路,才能解決當時社會中存在的所有問題。
非常遺憾的,是我們當時無法對日本的政治施加我們的影響,從而錯過了促進日本內部矛盾激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