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53年,阿提拉的生命走到了盡頭。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麵臨著崩潰的邊緣。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係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爾達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曆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
當伊朗人種的遊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曆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的中國人。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裏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遊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中國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遊牧民那裏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遊牧民哪裏,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