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1 / 2)

抗金名將嶽飛留下了氣壯山河的千古名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這裏的“靖康恥”,指的就是靖康之難。

宋徽宗時期,也就是12世紀初,北宋王朝日趨衰落。東北女真族卻日益強大。女真完顏部的阿骨打作酋長時,兵強馬壯。公元115年,阿骨打建立金國。金兵多次南下擾宋,宋朝總是主和派占據上風,所以數次失利。宋朝被迫賠款、割地,金軍卻咄咄逼人,加強南犯。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在金軍尚未攻破東京的情況下,皇室已經準備投降,開封軍民卻堅決要求抵抗,30萬人決心參戰。欽宗竟然親自到金營求降,卑躬屈膝地獻上降表,還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甚至鎮壓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金軍於是肆無忌憚地大肆搜刮,開封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第二年2月,金軍廢宋徽宗、宋欽宗人,另立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4月,金軍將俘虜的兩位皇帝以及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聯通大量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開始北撤。宋朝在曆史上留下了這奇恥大辱的“靖康之變”。

靖康之恥簡述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朝攻北宋,宋徽宗退位,長子趙桓在十二月十三日繼位,後廟號宋欽宗,年號靖康。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同意割讓太原、中山與河間三鎮,後反悔。

靖康元年十一月遭到十幾萬金軍攻打,於月底攻至皇都開封,同時派康王等三路人往金軍,分別割讓太原、中山與河間三鎮,河北,河東。被圍城十幾日後聽信迷信,派郭京迎戰金軍,被攻破城門,破城後金軍隨意封鎖城內各地金銀為已。

仍保有大片國土時的大宋欽宗,十二月向金國正式投降。交付全城盡半兵器,搜括開封市內的金銀貢獻於金軍,承認割讓北方太原等三鎮。而此時康王並沒有去金營割地,而是借勤王之名擁兵自守一路南逃(此時正是嶽飛出山在康王劉浩下效力時,曾隨宗澤與金開戰)。

靖康二年(1127年)宋欽宗和宋徽宗本人及後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虜,另俘虜皇室少女,婦女、宮女、官女、民女等共一萬五千多人,運至大金國土,大部分作**。

宋欽宗趙恒這位苦命的皇帝,做皇帝隻一年多,被金人擄去,受盡折磨終身監禁達三十年之久。

通常曆史家公認北宋亡於1126年。此後徽欽二宗先後死於五國城。

恥辱啊,大宋朝當時文有李綱,武有宗澤,後有嶽飛,但關鍵在大宋根底已腐敗不堪,多數人想著如何保命,如何保官,同時又是重文輕武的朝代,對於猛烈的金朝攻勢,節節失利,又沒有好的組織起來抵抗。唉,可歎!

宣和七年(1125年)冬,滅遼後金朝大舉進攻宋朝。四十四歲宋徽宗退位,二十六歲的長子趙桓在十二月十三日繼位,後廟號欽宗。時金對宋實行進攻和議和雙管齊下的方針。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軍兵臨國都開封城下。宋欽宗欲車駕南逃,被尚書右丞李綱勸阻。李綱在危難時刻主持開封防禦,幾次打退攻城的金軍。陝西的老將種師道率軍入援。宋欽宗又希圖發兵夜劫敵營,僥幸取勝。宋將姚平仲劫營失敗後,宋欽宗慌忙與金人訂立城下之盟,同意割讓太原、中山與河間三鎮。東路金軍退走後,宋欽宗又翻悔割地。宋徽宗回到開封。

靖康元年(1126年)十月七十六歲的種師道病卒,生前曾出四次關鍵建議:第一次是二月初姚平仲夜劫金營失敗,種師道建議再次出兵劫營,或者每夜發兵幾千人襲擾敵人,可以成功,宋欽宗不用。第二次是完顏斡離不退兵,種師道建議乘金軍半渡之際,發動奇襲,否則必為他日之患,宋欽宗也不用。第三次是太原失守後,種師道急令調兵京城,第四次是臨終遺奏,建議皇帝退守關中,眾臣建議良臣李綱、宗澤代守開封,宋欽宗不用。在北宋立國一百六十年,養成一種濃重的重文輕武風氣,一時國中無大將可用。此時的宋朝內部由宋徽宗重用高俅、童貫,宋江方臘之亂後,被宋欽宗換掉一批舊朝,朝中緊急缺員的情況下,麵臨金軍的進攻。失去種師道無疑讓宋欽宗更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