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那些時常號稱數十萬,百萬大軍的,不過是裹挾了大量流民婦孺的流賊草寇,看起來聲勢浩大,但實心而論,其戰鬥力最多也不過相當數萬軍隊的樣子,不值一提。
對於麵對一個戰略方向行軍作戰的統帥部來,六到七個戰略單位,分為前後或左右翼,每部三到四個,這數量從控製管理上來恰是正好,力量也是足夠。
李煜點點頭,道:“如此甚好,以後編製就按這個定”
總體編製雖是如此規定,但此次作戰抽調還是大有講究。
先,揀選性格純樸、悍勇敢戰的團勇二百五十名,所有班、都,哨的軍官,均選平素忠誠守紀性格堅韌之人,每四人為一班,上麵編製不變,組成一基幹營。
其次,連選口舌便捷、善於督導,訓練優良的團勇二百名,軍官,除作戰勇猛之外,均須善於訓練指揮,每兩人為一班,上麵編製不變,組成教導營。
再次,選為人機智,行動敏捷團勇五十名,組成一都,為中軍侍衛。
初始作戰,以兩營為骨幹,中軍侍衛為預備隊。
一旦有精壯可以征召收納,則先練選上過戰場,有過拚殺經驗的,基幹營每班補入六人,形成滿編營。以老領新,迅形成戰鬥力。作為後續作戰的基幹精銳。
其餘精壯,則按每班補入8人,擴編為教導一營,教導二營。凡遇作戰,以基幹營為中堅,負責突擊攻堅,教導兩營為輔助,負責協防或追擊。如此,隻要勝上兩三仗,則教導兩個營,則可以催煉成鋼,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一旦三個營均成規模,則可從三個營的部隊中,練選有功戰士,和基層軍官,新組教導營骨幹,預備在次擴編。
如此循環往複,當可越戰越強。
同時,留守的團勇,亦可按照勞績才能,逐步抽調,分派各地,組建當地保甲團練,維護治安,即可協防要地,又能為主力部隊訓練儲備優良兵員。
當然,這些以後還要涉及到團練保甲製度的推行等問題,需要和行政方麵相銜接。
對於以後招納的降軍降將,分不同情況處理,凡是建製打散的,軍士均按新收精裝處理。大將校,納入教導營整訓。
全編製投降收服的,除抽調五分之一的精銳,補入基幹營或教導營外,暫時保持其原建製不變,單獨授予哨、營、團序號,自行整訓,作為輔助部隊,以後逐步按我軍操典整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