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愣愣的發著呆,看著旭日慢慢升起,照亮著眼前繁亂的垃圾,拿起一張舊報紙看了日期。
報紙日期1982年,下鄉的知青,家裏人和朋友費盡了心力讓自己回城了。發完呆以後,王明隻有歎了一口氣,接受了現實。
剛剛回城幾個月的知青王明,被街道辦事處安排到了這麼一個地方叫回收站或者叫垃圾場。
知道自己穿越了,還是最底層的撿破爛的,心裏卻莫名的有點失落和感激,這很矛盾,條件看著很差,但是現在是真正的大時代,我來了。
快中午的時候,李國義李老頭已經在把垃圾分類了,這個脾氣有點暴躁的垃圾站老頭子,前世一直陪著王明走過最艱難的回城日子,後來還成了自己的老丈人。
誰也不會想到,幾年之間政策引導的社會變化這麼大。
在垃圾站裏,受人白眼的的王明和李老頭是最先富起來平民百姓。
收破爛這一行,利潤其實不低,不需要太大的算計,現在偶爾還能收到寶貝,沒有大規模城市化的現在是半壟斷行業,在改革初期權貴二代和盲流青年肯定不幹收破爛,就是平民百姓也寧可去擺攤。
而且收破爛毫無風險,別人都不好意思說收破爛是投機倒把。
後來王明憑借破爛發了小財,為了洗掉撿破爛的名聲,也改名叫綠色再生能源公司,其實跟別的科技人才比起來沒一點技術含量,自己就特麼就是撿破爛的,但是名字好聽,綠色再生能源公司,多好聽。
王明戴上口罩,手套,在李老頭身後也幫忙幹起活來了。
李老頭看著前一段時間還心不甘、情不願的小夥子,幹起活來倒是有模有樣。
王明不知道是不是穿越的原因,能夠感受到別人的心緒,就像是李老爺子,不經意的內心認可,能夠清晰地感應到。
倆人沒有交流,隻是不停地分類這些垃圾。
這個物質貧乏的年代,瓶瓶罐罐隻要沒壞大家都不舍得丟、衣服有洞了都留著當布料打補丁,連塑料袋都是時髦用品,所以垃圾站的垃圾其實不多。
破舊不像樣的家具、發黴的廢舊報紙、還有一些已經破爛不能糊牆的字畫、有缺口的瓦罐、瓷碗。
甚至有幾個破四舊的很難打爛的玉石料子、銅香爐之類,玉石肯定是翡翠或者和田玉,王明認知這些寶貝,銅香爐底部寫著大明宣德年製。
古董啊,作為封建糟粕,幾十年沒人買賣,好多人根本就沒有古董、古玩的意識,隻要能換錢,都當做破爛讓人回收。
銅爐有的甚至大煉鋼鐵的時候被回爐了。
好在李老頭心細,分類的很好。前世王明的第一筆橫財,就是靠幾個當垃圾賣不出去的香爐和玉石。
資訊發達以後,才知道什麼是玉石和宣德爐,然後高價轉賣了幾個,買了房子和車。知道了這些的東西重要性,王明小心的收了起來。
倆人忙完以後,李老頭喊著王明一塊吃飯。
李老頭知道王明離家遠,回收站給的錢也多,就管了王明中午和晚上的飯。
送飯的是王明前世的第一個女人李紅,一個樸實無華的賢惠女人。
李紅說不上漂亮,也不難看,經常幹活但是皮膚很白,眼睛一直很亮,天一熱可愛的小鼻子的鼻梁上,很容易出沁出汗,是那種耐看的賢妻良母的類型。
倆人前世婚後王明簡直就是甩手大爺,吃喝穿戴王明都沒管過,王明有了孩子以後,轉行嚐試做其他生意,結果賠了個幹淨底掉。
李紅一句都不埋怨,陪著王明吃苦受罪、從頭再來,王明辛辛苦苦的打拚,日子剛剛好轉,李紅得了癌症,送走瘦骨嶙峋的李紅,王明頹廢了幾年。
後來再次組成了家庭,結婚的主要原因,就是那個人對李紅留下的孩子確實很好,也是自己生活和事業上最信得過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