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卷 第一章 壯誌淩雲(2)(1 / 2)

段元黥是延慶太子的胞弟,因為敢於較真、也有不凡的政績而被封為鎮西王兼任效能監察中心的常務副主任(主任由段郎兼),具體負責監察朝廷內外文武百官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舉止,因為舉報其頂頭上司段郎的生活作風問題有功而接替了段郎的天下兵馬大元帥職務。

延慶太子在江湖上積蓄力量多年,一直以來都妄想圖謀奪取大理國最高領導權。為此,他團結各種反對黨實力派,並且組織了自身掌控的強有力的武裝力量——即江湖上著名的“四大惡人”。

在延慶太子的授意之下,經過千辛萬苦,段元黥終於奪得了兵權。表麵上看,大理段氏的兵權仍然掌握在段氏人的手裏,此番的兵權交替,也許是內部矛盾。或者說是利益關係的再分配而已。而實際上段元黥的兵權並非隻聽從皇帝個人指揮,必要的時候,可以倒戈相向,為延慶太子奪權鋪平道路。

段郎雖然明白這點,可眼前說什麼皇兄都不會相信——簡直見皇兄一麵都沒有機會。因為段元黥將大內侍衛統統換成了自己人,沒有段元黥的許可,任何人都見不到皇上。等於是將皇帝牢牢控製在手裏了。

眼看大理國就要開展換屆工作了。這時候,以往都是段郎在主持安排各部門的堂官和各地方的長官。為確保優秀人才為朝廷所用,段郎一直以來都積極主張推行部分貴賤,一律按照工作實績與年度目標考核、平時工作態度的考察等相結合的一套平民化的晉級提拔製度。這製度很大程度上得罪了貴族和有權階級,因此,又被硬性加上一條營私結黨,居心不良的罪名。於是,本來就被剝奪了軍權的段郎更加沒有權力,本來就不受權奸喜歡的段郎在權奸當道的情況下,也不被皇帝喜歡。

失意的段郎雖然不至於落魄,但也不再風光。他形容枯槁,拖著一身的疲憊,行走在山水之間,吟誦著屈原的“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的句子,準備去做一個苦吟詩人。

於是,段郎帶著夏秋二妃及小丸子等王府家人,在江湖上隨便溜達了一圈,回到王府之後,段郎不停地反思自己,非常鬱悶。他結合自己幾十年在江湖和戰場、朝廷上縱橫馳騁的體會,做了一首政治抒情詩《鬱悶行》:

板橋三絕詩書畫,

坡老一生儒佛仙。

淩雲載酒今何在?

夜泊江邊宿漁船。

潮起潮落月缺圓,

草榮草枯風暖寒。

三江合見民心合,

眾口難說人情難。

僧言俗語兩相關,

高歌一曲解憂煩。

案上瑤琴鳴宇外,

月下蝴蝶舞花間。

…………

這首嘔心的詩作很快就流行起來,傳到了車遲國,車遲國原王妃清秋蝶讀了,淚如雨下,心如刀絞:“段郎啊,我的段郎啊,您別再鬱悶了,我要為您排憂解愁,帶您到江湖上去散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