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粥】

福州人沒有“白粥”這個概念,我們說“吃稀飯”,基本上“稀飯”專指白粥。

小時候,用一口小鋁鍋,慢慢熬出來的粥,現在被無所不能的電飯煲君接手了。

榨菜、腐乳、鹹鴨蛋,自帶光環,與白粥絕配。

皮蛋、油酥肉鬆、嫩豆腐,需得醬油輔助,才能與白粥攜手同行。

吃多了大(外)魚(賣)大(速)肉(食),偶爾也要喝點白粥,撫慰一下早已麻木的味蕾和心靈。

【鹹粥】

如果我說,在鹹粥團隊裏,皮蛋瘦肉粥應占C位,這個沒人有意見吧?一、三,很好,就這麼定了。

聽我一句勸:想喝皮蛋瘦肉粥了就去外邊店裏買,自己做出來的,滿不是那個味兒。

各種“生滾”粥。生滾牛肉粥、生滾魚片粥、生滾……把肉類食材切薄片(田雞則是切小塊),用油、鹽、糖、黃酒、胡椒粉、豆粉醃製片刻,加點薑絲,下入滾開的白粥之中,講究的,白粥還得用高湯來熬。

【甜粥】

白粥加白糖,基礎款,暫且不提。

小學的時候,從家裏到學校的必經之路上,有一家早餐店。

直到現在,我都懷疑店主家裏有礦。

為什麼呢?

因為那家早餐店位於交通要道,有三百多平方,足足六間店麵打通,隻做早餐,而且木有招牌。

幾乎每天早晨六點(放啥假啊,你小學不上輔導班啊)我都要被母上大人從床上拎起,洗漱一番之後便直接驅(自行)車前往無名早餐店。

此店裝修極為簡陋,地麵鋪水泥,牆麵刷白灰,天花板光禿禿——亦可稱之為原生態。

店內每張桌子中央都擺著四個白瓷盤,分別裝著數量相等的帶殼水煮(雞)蛋、海蠣餅(加了海蠣的小油餅,實心)、蝦酥(加了小蝦的油餅,形狀猶如壓扁的小甜甜圈)、豆芽春卷(油炸),任食客取用,吃完算錢。

店的一端是半開放式的廚房——好吧,其實就是幾眼灶台加一個長櫃。

長櫃上幾個不鏽鋼的長方形大盤排列整齊,油條、麻球、馬耳朵、炸芋粿、蔥油餅、牛肉煎餅……常駐其中,食客必須輕移蓮步,親自去長櫃那兒挑選。

灶台上則溫著幾大鍋(或者可以用“桶”?就是那種巨大的不鏽鋼桶形大鍋)早已備好的主食:炒興化粉(這個我們以後再聊)、白粥、鹹粥(青菜絲和香菇絲)、紅糖粥……當然,鍋邊糊必須現做(這個我們還是以後再聊)。

我最愛的,是紅糖粥。

那時的紅糖,沒有什麼“手工”、“秘製”、“黑糖”之類的噱頭,老老實實就是一塊磚頭模樣。

紅糖粥,顧名思義,就是加了紅糖的粥……

(讀者老爺:來啊!把鹹魚安拖下去打!)

小孩子愛吃甜食→甜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好→紅糖粥是甜的→不給吃。我家母上大人自有她完美的邏輯鏈。

因此,每次與紅糖粥的相遇,都是不可多得的緣分(請用《舌尖》式朗誦)。

長大後我試著在家裏複刻了幾回紅糖粥,可想而知,隻是尋常。

【拗九粥】

福州人不過臘八,但也有一個必須吃八寶粥的日子:農曆正月二十九——拗九。

(來自度娘:拗九節〈農曆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

“拗九節”又稱“後九節”、“孝九節”和“送窮節”。

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

我喜歡所有與食物掛鉤的節日。

如果您覺得《鹹魚次飯飯》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36/36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