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摸了摸略有胡須的下巴,饒有興致的說道:“為何?你且說來讓朕聽聽,難道朕治一個亂臣賊子的罪也要替他保護好名聲不成?”
嘉慶忙道:“不是,不是,臣的意思是鼇拜現在的名聲不夠臭!現在世人隻知道他擅權幹政,漠視皇權,最多再加上一條結黨營私,要是鼇拜的罪名上再加上一條大逆不道的話,那他的名聲豈不是臭到了極致了?”
康熙端起茶盅泯了口茶說道:“即是結黨營私,那便已是大逆不道,難道你還想鼇拜刺殺了朕不成?”
嘉慶裝著膽子接口道:“如果鼇拜膽敢來行刺與皇上,那自是再好不過了,就算他不來,這軾君的罪名依然是在他頭上扣死了!”
龍椅上的康熙麵容一凜,身子不禁前傾說道:“說下去!”
嘉慶不慌不忙:“皇上,自我大清入關以來,民間的那些文人墨客們對我們可曾歸心?”
雖不知嘉慶怎麼突然問起了這個,可是康熙依然如實說道:“尚未歸心,但朕相信,隻要朕施以仁政,那些信奉孔孟之道的酸腐文人終有一天會為我所用!”
忍不住在心中感慨了康熙的遠見灼識,清朝滅亡時可不就是有那麼大批的遺老遺少們整日裏追憶大清的光輝嗎?為帝者的遠見實在是令人恐怖,嘉慶繼續說道:“既然天下的讀書人對我朝並未完全歸心,那麼為什麼平西王吳三桂又會遭到萬人唾罵呢?”
“平西王?”康熙略微思索了一番才答道:“估摸是那些漢人恨他與我大清鐵騎合作,共同毀了他們大明的江山吧!”這話康熙說的極為不確定,清軍入關是降清的明朝官員多了去了,可是唯有吳三桂是受萬人唾罵,這又是為何呢?康熙實在是想不通了,不過想來韋小寶他既然問了這個問題,那自然就會有他的答案,康熙索性就不想了,直接問道:“那愛卿你以為是何故啊?”
“傳統!就是傳統!”嘉慶正氣凜然的答道:“漢人的骨子裏就有好女不嫁二夫,好男不孝二主的說法,三國裏的呂布不就是因為屢屢判主才被稱為三姓家奴嗎?管吳三桂一生,先是明朝大將,又是歸順了李自成,最後才是投靠了我大清,這就叫三姓家奴!也正是因為吳三桂的行為與那些個文人們的思維完全的不同,甚至可是說是判道離經,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士子寫書寫文章罵他。然後吳三桂為了討先主歡心,甚至將明朝的流亡皇帝誅殺於昆明街頭,這等的弑主之徒怎能不被萬人唾罵?”
康熙仔細想了想嘉慶的說法,的確是有那麼幾分道理,不是,是很有道理,不過他依然不明白,這吳三桂弑主又關鼇拜什麼事呢?又和鼇拜有什麼聯係呢?那時候的鼇拜還是個小軍官呢,於是康熙便不解的問道:“愛卿還是直說吧,這吳三桂和鼇拜到底有什麼聯係?朕怎麼感覺一點聯係都沒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