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紀(1 / 1)

一切的開始,都要從公元元年的那次氣候變化開始。

公元元年,是中國的西漢末年,當時大量黑子出現在了太陽表麵,同時,地球上多處發生火山噴發,火山灰漂浮在地球上空。

太陽,這顆火熱的星球散發的熱量,穿越這些暗黑的力量後,變得薄弱。

地球開始進入漫長的寒冷期,氣溫比之前下降了四攝氏度,糧食則減產了百分之四十。

這次寒冷期持續了整整六百年,直接導致了歐洲和亞洲的文明進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長城之外曾經豐饒的草原,在酷寒與幹旱的肆虐下,變得貧瘠、荒涼,草原上的霸主——匈奴人為了生存,頻繁進攻長城,意圖奪取中原,挽救整個民族的危機。然而,多次進攻,都失敗了。最終,糧草斷絕、牲畜大麵積死亡的匈奴人被逼離開故土,遠遁中亞。

長城之內,中原漢人王朝也災難頻發,糧食銳減,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各路英雄逐鹿天下,最終,直接導致了漢末三國,軍閥割據,混戰不休。

就在這天下大變之時,一支弱小的部族率領著部眾離開了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遷居到了草原,占據了長城外廣闊無垠的蒙古草原,取代了曾經的草原霸主——匈奴人,和中原漢人王朝比鄰而居。

這支弱小的部族,就是鮮卑拓拔部。

鮮卑拓拔部:

據史書記載,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有的分布在中原各地,有的則分布在極其偏遠的蠻荒之境。

昌意,是黃帝最小的兒子,受封於東北大興安嶺一帶。因境內有大鮮卑山,遂國號為“鮮卑”。

昌意及其子嗣,世代為鮮卑君主,統治著東北廣漠無垠的原始森林,以射獵為生,民風淳樸。

黃帝,以土德,而為天下共主。當時,北方的習俗,稱土為“拓”,稱帝王後裔為“拔”,因此昌意及其子嗣便以“拓跋”為姓氏,意為“土德共主黃帝的後裔”。

因地處偏僻,漸漸的鮮卑拓跋氏與中原斷了聯係。

鮮卑拓跋氏率領部眾遷移到長城外的蒙古草原,是鮮卑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華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鮮卑拓跋氏的這一舉動,讓鮮卑民族完成了由原始森林射獵民族,向草原遊牧民族的轉變,也讓鮮卑民族自此開始逐漸登上了中華文明的曆史舞台。

相比於曾經的草原霸主——匈奴人,鮮卑人人數稀少,國力弱小,遂臣服、依附於中原王朝。

三國時,鮮卑拓跋部臣服、依附於曹魏。

晉朝取代曹魏,一統天下,鮮卑拓跋部又臣服、依附於晉朝。

晉朝末年,天下大亂,南匈奴首領劉淵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起兵反叛晉朝,兵強馬壯,聲勢浩大。

晉朝並州刺史劉琨派出使節,麵見鮮卑拓跋部首領拓跋猗(yi)盧,並以長子劉遵為人質,請求拓跋猗盧派兵協助,一起抵禦漢國大軍。

當時鮮卑拓跋部經過上百年發展,國力強盛,僅精通騎射的將士就多達二十萬。

拓跋猗盧被劉琨的誠意所感動,遂率軍進入中原,協助劉琨平叛。

因屢立戰功,晉朝遂策封拓跋猗盧為大單於、代國公,不久,又加封拓跋猗盧為代王,允許他設置文武百官,建立國家。

拓跋猗盧登位代王,將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定為國都,代國自此建立。

不久,拓跋猗盧死於政變,鮮卑拓跋部陷入了長時間的內亂。

直到拓跋猗盧的侄孫拓跋什翼犍繼位後,代國方才稍稍穩定下來。

拓跋什翼犍是代王拓跋鬱律的次子,自幼寬厚大度,智勇雙全,深受代國臣民擁戴。

拓跋鬱律病逝,長子拓跋翳(yi)槐繼位,同年,拓跋翳槐派拓跋什翼犍前往後趙為人質,請求兩國和好。當時,自願跟隨拓跋什翼犍前往後趙的代國臣民就有五千多家。

十年後,拓跋翳槐病危,臨終前遺命文武大臣,迎立在後趙為人質的拓跋什翼犍繼位代王,穩定代國江山社稷。

拓跋什翼犍繼位代王後,重用漢人,任用賢臣,仿照漢人王朝建立法製,使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之後,又親率大軍南征北討,四處征戰,將整個蒙古草原都納入了代國的勢力範圍之內。

代國國力自此達到鼎盛,兵力達到了四十萬,成為一方霸主,雄踞一隅。

如果您覺得《關隴世家》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https://.rizhaoxs./b/83/837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