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引 子(1 / 2)

二千多年前,華夏的文明中心尚集中在中原地區。八閩之地因其叢林縱生、蛇蟲橫行、人煙罕渺,而被中原人士唾稱為蠻夷荒源,與千裏沃土的中原和燕喃鶯舞的江南相比,實有人間天上之別。

但上蒼一直都有顆悲憫之心,總遺有福澤在蠻源之處。在閩中地帶有一條閩江奔流不息,與人類所有的文明起源需求一樣,水源永遠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源頭,閩江兩岸自有閩人在此間繁衍起自己的文明。

再往東而去是一處連綿婉延的海岸線,長達348公裏,把閩大陸的一角勾勒出一條迷人的曲線,綴著周邊大大小小共一百多個的島嶼,那些小小的島嶼像極了是造物者故意遺下的粒粒珍珠。

月亮的陰晴圓缺催生了潮漲潮落,帶來了魚蝦蟹貝等海生之珍品,從海上吹來的勁風驅逐了亞熱帶山巒叢林中特有的瘴氣,一並帶來了豐盈的雨水,豐盛了蕃薯等經濟作物,造就了八閩大地的明星小城一一今日的福寧市。

福寧境內地形以丘陵低山為主,山巒重疊,最高峰古崖山海拔超過千米。平原和河穀盆地小而零散,龍江、逕江、漁溪、三叉河等江流大都自西向東或東南方注進福寧灣或興化灣。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沒有嶺南的火焰夏日,也沒有北國的雪花紛飄的白色冬季。山清水秀就是福寧市最原始的麵貌,傍山依水之處有許多逶迤雄踞的古建築。

福寧人極不屑於蠻夷之說。而事實也是,據考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灑下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不可不謂之是個地靈人傑之所在。

我們的故事不需要追溯千年之久,百年光陰足以舒卷出一幅又一幅的人間畫卷,訴不盡一代又一代人的酸甜苦辣!

福寧一一一個幸福祥寧的名字,不僅僅隻是名字而已,它承載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有的悲歡,也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所有人們的榮耀和驕傲。

那種悲歡打從每個福寧人一出娘胎的那聲歡暢的啼哭開始,如影隨形地伴隨每個福寧人的生長歲月,而那份榮耀和驕傲更被離開那片土地的福寧人烙進骨髓深處,成為不可侵犯的神聖!

早在清朝末年,迫於生計的福寧男人就盤起了長長的辮子,剪短了長褂的下擺,義無反顧地走向遠方。

背上的小布包裏裝的是屬於他的全部家當,無非是一兩件換洗的短衫、褲子以及草編的鞋子。但無一例外的是布包裏一定裝有一小罐家鄉的井水和一小把泥土,他們背著小小的布包漂洋過海下到“南洋“(今天的印度尼西亞),漂零在異鄉裏最初的水土不服症,靠的是那一小把故鄉的泥土和著故鄉的井水來治愈的。

也許是因為島嶼自身的特色,福寧的泥土自帶有鹽漬味,也永沒有東北大地黑黝黝的顏色,但那地上的蕃薯卻長得異常的好。經年累月的日子裏,蕃薯和蕃薯製品是普通福寧人家得以果腹的最主要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