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問過蔣大師,他在絨布寺悟到了什麼?他告訴我,一切來自內心感應的東西都是無法與別人分享的,他到這裏來,並不是教導我什麼,也不是督促我做什麼,而隻是想告訴我,人類再不行動,將會死於自己的無知無識之中,與地球同朽。當然,地球是不會朽滅的,它就像一所千年不倒的大房子一樣,換一個朝代,換一個主人,房子仍然是房子,仍然會裝飾得富麗堂皇,曆久彌新。人類如果滿足於現狀,那是很可悲的,就像年輕人在墓地中飲酒作樂一樣,報應轉瞬即至。於是,我把入藏的第一站選擇為絨布寺……”
聽到這裏,林軒再次感歎“英雄所見略同”。
入藏之前,他也對絨布寺情有獨鍾,曾經數次趕往珠峰,徘徊徜徉於那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與所有遊客不同,他不看風景,隻想在晨鍾暮鼓、日升日落中獲得啟迪。
資料中介紹,絨布寺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巴鬆鄉南麵珠穆朗瑪峰下絨布溝東西側的“卓瑪”(度母)山頂,海拔5100米,高峻寒冷,景觀絕妙。它始建於1899年,由紅教喇嘛阿旺丹增羅布創建,依山而建,一共五層。
喇嘛們當初之所以決定把寺廟建得這麼高,是因為“圖清靜”。此刻看來,那根本就是托辭。修行者“修心”,即使是在鬧市都能淡定自如,又何必追求“清靜”。唯一正確的解釋,就是寺廟的選址是某種“神啟”的結果。
絨布寺是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從這裏向南眺望,可以看到珠峰山體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天氣晴朗,更能夠看到傳說中的珠峰旗雲。寺腳下的絨布河是由珠峰北坡的三大冰川一東絨布冰川、中絨布冰川、西絨布冰川部分泉水彙集而成的冰水河流。
由地理位置看,絨布寺處於一個“上接青天、下達流川”的中間節點,那麼寺廟和僧侶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也是如此,向上聽取神佛的意旨,經過自己的閱讀理解、融會貫通之後,再向下傳達給萬眾臣民。
在某種意義上說,寺廟僧侶與一國之君的作用相近,都是受命於神、受命於天,率領民眾過上安逸富足的生活。
事實上,林軒並沒有在絨布寺頓悟。他隻是隱約感覺到這個寺廟在藏地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但他又始終抓不住那種微妙的感覺。
很多玄學家都曾提及,在藏地那種靜謐、廣袤、古老、原始的生存環境中,任何一個情感細膩的人都會有諸多複雜感受,其中的某一些將會無限接近於人的思想極限。這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人類的思想是有邊界的,即“思想安全藩籬”,一旦突破,就會造成大腦運動頻率過快,生理機體無法承受,其最終結果就是“植物人”或者“腦癱”。
再有,在藏地隨時都會產生“高原反應”,那更是使人陷入思想困頓的巨大誘因。從醫學理論上說,高原反應讓人因為腦部缺氧而思想停滯,隨即帶來呼吸困難、行動乏力等機體不良反應,如果不能及時救治,將有生命危險。
那麼,玄學家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了“高原反應”到底是怎麼回事。
簡單來說,在藏地,某一部分人腦部高速運動,自然會造成嚴重缺氧,而另一部分則腦力活動較弱,沒有那麼多微妙感受,也就遠離了高原反應。
有好幾次,林軒從絨布寺遠眺珠峰旗雲,腦子裏麵出現的不是美景,而是一種無言的恐慌。正如擅長於帶兵打仗的元帥看到沙盤時,就會在腦中模擬一場激戰那樣,百萬兵甲全都了然於胸。
對於林軒而言,那種“即將看穿一切”的感覺來得如此強烈,就像隻隔著一層窗戶紙一樣,可悲的是,越是貼近,越無法戳穿它。
在接下來這段錄音中,他聽到了一段來自其他人的對話,非常奇特,但相當有哲理性。
“不要相信你聽到的那些傳聞,尼瑪……但是師傅,天欽是我的哥哥,他在造大船的隧道裏工作。如果天欽說的沒錯,在師傅偉大智慧能看出那是什麼?如果世界末日真的來了,你會怎樣?已經滿了,別倒了師傅……像這杯子,你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和猜疑,要想看到智慧之光,你必須清空杯子……”
那是兩個人的對話,一個人蒼老而鎮定,一個人年幼而惶然。
聽到這裏的時候,林軒按下了錄音機的暫停鍵,閉上眼睛沉思。
錄音資料還很長,要想全部聽完,恐怕要聽到半夜。
“魏夫人被挾持去了哪裏?她去見‘大帝’會不會有危險?如果‘大帝’在港島,這是不是一個能將其徹底消滅的大好機會?”他的掌心又一次滲出了冷汗。
危機也是機會,隻要能把握機會,就能在劣勢中瞬間扭轉,反敗為勝。
隻要消滅“大帝”,一切難題就都迎刃而解了。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