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理論性的專著被翻譯成各種文字收藏於全球各國的圖書館、資料室中,但大部分人卻隻看到片麵的東西,熱愛理論的隻看科學理論,喜愛探險的隻愛地理結構,無法將理論與現實完美地結合起來。
林軒的最大優點就在於能夠跳出普通人的慣性思維,以星河璀璨、靈光閃耀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擅於抓住靈魂深處的亮點。
他甚至想到:“如果能揭開板塊傾軋的關鍵點,就能真正了解地球軸心是怎樣運轉的。人類一直想要進入地球內部去,兩大板塊中間的懸空區正是一個絕佳的切入點。”
當然,這是後話,具體細節還要經過海量的計算與論證。
“如果山洞、大萬字是分屬於兩大板塊的,則神山的一切神秘之處就能迎刃而解了。”林軒喃喃地說。
這種大發現對於大雪山、藏區、朝聖者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林軒卻始終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知道,兩大板塊交彙之地總是存在著很多超出物理學、生物學範疇的極端現象。在這裏進行研究探索,隻要犯下一個小小的錯誤就能導致整隊人踏上絕路。
“希望你是對的,希望……我們的未來是光明的。”田夢也喃喃地低語。
幾乎在同時,兩人抬頭仰望。
在近處望那大萬字,給人以迎頭而來的壓迫感,仿佛那交叉的一橫一豎變成了一件致命的武器,不由分說劈麵殺來,駭得人隻能抬起雙臂護住頭頂。
“藏文經書上沒說錯,大萬字的存在,果然等同於天界之上的金剛猛撲,羅漢烈殺。”林軒低聲說。
“金剛”一詞來源於梵文,漢語音譯為伐折羅、伐闍羅,藏語音譯為多傑。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羅的武器名稱,名叫金剛,即是閃電,在北歐變成了妙爾尼爾。相傳因陀羅與阿修羅戰鬥時,猛力擊打阿修羅頭部,碎裂的閃電成為鑽石,因此鑽石也被稱為金剛。
在宗教儀式中,使用一種小型的杵形武器,來象征因陀羅的雷電。它的大小類似於日本柔道棒,也被當成是一種護身符。印度教、藏傳佛教與耆那教,皆以金鋼杵來作為宗教器具,認為它代表了一種精神上的巨大力量。
“你感受到了?”田夢詫異地問。
林軒緩緩地點頭。
以他的個人修養,完全能夠達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變色、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那種超鎮定、超淡然的空明境界,所以即使感受到了來自“大萬字”的澎湃神力,他也隻是輕輕地皺了皺眉,而不至於抬手護頭。
藏傳佛教看重的是“力量”,無論精神上的、身體上的、自然中的,隻要是感悟到了“力”,在佛法修行上就已經登堂入室,得窺門徑。
“真好,真好!”田夢擊掌讚歎,“能夠領悟到‘金剛猛撲、羅漢烈殺’的人,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大萬字存在的意義。從這一點上說,你遠勝於我。”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