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峰為嶗山的主體,支脈四出,分東北、東、東南、南、西五個小分支。
三標山支脈俗稱標山,為嶗山向西北延伸的一大支脈,分幹脊、東北、西南三個分支。
石門山支脈以巨峰西支的茶澗為界,分南北兩支。茶澗北支,北行至觀嶗石屋又分南、北兩支。南支在南九河以西、張村河以東與南,即午山支脈;北支東起北九水,西至柳樹台北流水,至峪夼約10公裏,其間以钜山為最高,海拔600米以上的有芙蓉峰、花花浪子諸峰。以峪夼為界,向西分出南、中、北三條支脈,統稱石門山支脈。
午山支脈是在嶗山區的西南部,由觀嶗石屋向南西下,有磨石屋、鬆山、小嶗頂、煙台頂,南九水河以西和張村河東南,有魯度山、蓮花山、平頂山等,迤西為午山、石老人,又西斷而複起為浮山,北去為錯埠嶺、大山、孤山、四方嶺,西南去為湛山、太平山、信號山,盡處為團島。
以上四個支脈是遊客和驢友們到嶗山旅遊的廣闊天地,官方開發出來的人工景點已經遭到鄙棄,現代人最喜歡的還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野遊,因為那是一種帶著探險意義的嶄新旅行方式。
“暗洞”是一個遊離於大眾人群、光天化日之外的特殊地域,這一稱呼隻出現在秘密組織的情報中,而絕不會登上城市報紙,大多數普通人聽都沒聽過這個名稱。
林軒對嶗山並不陌生,而且他的嗅覺極其靈敏,所以由對方身上的香灰味道,立刻想到嶗山與道家的淵源關係。
嶗山是道教發祥地之一,自春秋時期就雲集一批長期從事養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誌書曾載“吳王夫差嚐登嶗山得靈寶度人經”。到戰國後期,嶗山已成為享譽國內的“東海仙山”。
《漢書》載武帝在嶗山“祠神人於交門宮”時“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張廉夫來嶗山搭茅庵供奉三官並授徒拜祭,奠定了嶗山道教的基礎。從西漢到五代時期末,嶗山道教基本屬於太平道及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後的天師道,從宗派上分屬於樓觀教團、靈寶派、上清派(亦稱茅山宗、閣皂宗)。
宋代初期,嶗山道士劉若拙得宋太祖敕封為“華蓋真人”,嶗山各道教廟宇則統屬新創“華蓋派”。
金元以來,道教全真派興起,嶗山各廟紛紛皈依於“北七真”的各門派,成吉思汗敕封邱處機之後,嶗山道教大興。延至明代,嶗山道教的“龍門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總數達到10個,嶗山及周邊地區道教長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使嶗山道教遭到嚴重破壞,其中以1939至943年間侵華日軍對嶗山的“掃蕩”為害最重。道士被殺害,廟宇被炸毀,珍藏被掠走,嶗山道教自此每況愈下。
戰爭結束之後,嶗山道教廟宇重新維修,嶗山道教得到保護和生存,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還廟產,相繼修複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和太平宮。
很多秘密資料中記載,嶗山四大支脈中有“暗洞”,“暗洞”中藏著各色各樣的修行者,借助於嶗山靈氣,延續著本派長達數百年的根基。即使是在戰亂年代,有些藏匿極深的暗洞也依然茁壯發展,沒有受到任何損傷。相反,從1900年之後陸續進嶗山尋寶的日本高手幾乎全都是折損於“暗洞”高手的刺殺之下。敵越強,暗洞高手出動殺人的積極性越高,因為那種異域高手正是考驗“暗洞”力量的磨刀石。可以說,山東是抗日的重要大省,青島是抗日的橋頭堡,而“暗洞”則是青島抗日戰爭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隱藏勢力。
組織中也有人來自於嶗山“暗洞”,所以林軒閱讀過的資料中,有專門闡述這座道教神山背後“暗洞”的不少章節。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