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等山脈相聚的地方,被稱之為“萬山之祖”。同時,這裏也是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恒河的發源地,故又稱為“百川之源”。在亞洲乃至全球地理環境中,阿裏地區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該地區的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海拔高、氣候寒冷幹燥、降雨量少、日夜溫差大、冬季漫長嚴寒,諸多不利條件,導致該地區的建設速度極其緩慢,很多地方的藏民仍然生活在近乎原始的閉塞狀態中。
阿裏地區有著眾多寺院,著名的有拉巴寺、魯紮西曲林寺、語寺、色底當曲林寺、益日寺、鬆吉江久林寺、蘇木如桑旦林寺、榮窮普日寺、頓曲寺、日娃紮西曲林寺、曲色寺、鄧帕巴通娃頓旦寺、薩讓紮西曲林寺、吉嘎朗傑拉孜寺、吉嘎拉玉寺、香孜熱布加林寺、卡孜寺。
在這些寺廟中,深藏著數以萬計的曆史隱秘事件,有時候一塊斷碑、一段殘壁就能揭示出漫漫曆史中某一特殊事件的真相。正是因為苦寒、高海拔、人煙稀少等惡劣自然條件,才阻止了全球數萬盜墓賊們的光顧。
否則的話,阿裏寺廟早就像1900年前後的敦煌莫高窟壁畫那樣,被各國侵略者擄掠一空了。
林軒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色底當曲林寺看到該種文字。
那個寺廟位於劄達縣曲鬆色康村,海拔高度為4300米,矗立在色底河的東北岸和阿意拉山脈的西北處。這條河裏有黃金和各種礦物寶石,所以叫“色底”,“底”就是印度語“水”的意思。該寺屬於托林寺下屬25座寺裏的其中一個,集會殿的主佛是未來佛、度母等,附近還有三座佛塔,分別是尊勝塔、天降塔、菩提塔。
林軒記得是在天降塔的基座背陰處看到以上文字的,那個位置避開了風吹日曬,所以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
古藏語的語義非常晦澀,翻譯為漢語之後,隻能描述出大概意思,其中那些精要之處,可意會而不可言傳。
在林軒看來,那段話想要表達的核心思想是“輪回、忍耐、煎熬、希望”。
他也親眼所見,在藏地漫漫寒冬之中,很多藏民缺衣少食,如冬眠的動物一般隱忍苦熬著,直到迎來春暖花開的第二年。他們篤信輪回,心底深處永遠充滿著熱切的希冀,渴望在艱難的今生結束後,輪回轉世,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
這種近乎愚昧的堅守,構成了藏族人民的民族特色,值得全球所有民族學習。
第一次見到那些文字,林軒並沒有特殊的感受,絕對不像眼下這樣,身臨絕境,唯有靠堅強的信念支撐自己走下去。
林軒還在另外兩處寺廟裏見過同樣的文字,其一是頓曲寺,其二是香孜熱布加林寺。
頓曲寺位於噶爾縣門士鄉南麵,象泉河的源頭,距門士鄉20公裏。該寺由多傑紮喇嘛?曲尼桑布(寧瑪派)於十三世紀創建,由山南多吉昌寺派出舍久喇嘛和珠薑喇嘛主持修建。從修建到現在為止寺廟共有7位轉世喇嘛,寺廟主供佛為多巴?釋迦牟尼,屬象泉河源頭寺廟。頓曲寺在印度人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印度的岡巴河流的源頭正是象泉河的源頭,故印度人非常崇拜該寺廟、同樣,在藏族人們心裏也很崇拜此寺廟。寺廟周圍有一塊自然形成的烏龜石,患有皮膚病或關節炎等病情的人,如果在烏龜石頭虔誠求拜,就對患有此類病的人有非常好的治療效果。現在,該寺的主寺為白瑪貢覺活佛。
香孜熱布加林寺遺址位於劄達縣香孜鄉,海拔4400米,遺址主要分布在山腰及山頂,呈東西一線展開,總麵積約10000平方米,包括寺廟,城堡及窯洞遺址等,大體上有東、西兩大群落。
山脊頂部一線,為碉樓及防護牆,采用土坯磚用石塊混合砌建,現存牆體高度約3到7米。在山脊的南坡,分別建有強巴佛殿和護法神殿等寺廟殿堂。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