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如此,陸軍也是如此,他從柏林遙控調集大軍指東打西、指南打北,將整個歐洲玩弄於指掌之上。
毫不客氣地說,二戰前後雖然日本主戰派媒體屢屢吹噓自己的關東軍戰鬥力如何如何,其實比起當時的德國部隊,仍然差之甚遠,這也也就是當時國民黨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特種兵教官派往德國陸軍戰鬥學院學習的原因。無論步兵武器、單兵戰鬥、集團軍行動還是作戰計劃調度,德軍當時是全球之冠。
再有,德國控製了大半個歐洲之後,國力、工業、農業、民眾凝聚力之強,即使是美國人都不敢等閑視之。
在這樣一種實力對比下,德國必定會比美國更早製造出核武器。
更有甚者,在德國科學家的指導下,日本製造核武器的進程差一點就領先於美國,其廣島、長崎兩處的原子彈製造基地是在研發程度接近百分之九十的時候,被美國搶先半步以高能原子彈摧毀。
綜上所述,堂娜說的史實非常合理。
林軒後退一步,背靠石壁,壓製住內心的焦慮,繼續聽堂娜講下去。
“元首吩咐,將所有生產出的核彈運出柏林,藏匿到最合適的地方,以備向盟軍的老巢發起致命打擊。那些核彈的數量著實驚人,竟然可以在五分鍾內打遍全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幾大敵國全都在覆蓋範圍之內。在這種情況下,元首對於戰爭局勢的判斷相當準確,他甚至講過,隻要毀滅英國,美軍在大西洋領域失去了瞭望眼,那麼美國本土遲早就會被德國海軍渡海奔襲,成為任憑宰割的超級大象。這一點,與盟軍的諾曼底登陸戰指導思想完全一致,隻不過進攻方和防守方完全顛倒過來。在核彈運輸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大麻煩,這也就直接導致了二戰戰局的逆轉,那些核彈在離開柏林之前,竟然在一夜之間完全消失了——”
這個結果大出於林軒的預料,他忍不住“咦”了一聲,低聲插話:“彼時的核彈體積無比巨大,再加上運輸車輛、供給部隊、護送部隊,應該是相當龐大的陣營,在柏林城內相當紮眼,受到各方麵嚴密監視,怎麼會憑空不見?”
堂娜點頭:“你分析得完全正確,那些核彈的確切數字是十九枚,圍繞它所布置的車輛共五十輛,人員六百人,這些全都在柏林城中央的波茨坦廣場消失,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波茨坦廣場在德國乃至歐洲非常出名,最初僅有一個十字路口。之後,德國在這裏建起了波茨坦火車站,從而發展成為柏林市繁華的中心區域,也成了首都生機勃勃的都市生活的代名詞。二戰中,波茨坦廣場遭到嚴重毀壞,因為它處於美、英、法、蘇管轄區的交界處,並有柏林牆橫穿廣場,使這繁華一時的城市中心,在二戰後被淪為沒有人煙的隔離區。
在林軒看來,一大隊人馬在這樣一個大廣場中消失是毫無道理的,因為二戰中的日日夜夜裏,不知有多少不同國籍的間諜的眼睛探照燈一樣盯著這裏。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