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九月,海軍最高統帥將這份計劃提交給元首。
雷德爾向元首提出,假使一兩年內開戰的話,那些大型軍艦將無法及時備戰。
元首當即批示,準備啟動Z計劃。
1939年一月最高統帥部正式通過了代號為“Z”的大規模造艦計劃,並立即啟動,以應對日益緊張的戰鬥局勢。
Z計劃的核心是兩級大型戰列艦,即“卑斯麥級”和“H級”。
在該計劃的詳細數據分冊中闡明,H級是比卑斯麥級還要巨大的戰艦,設計排水量為五萬五千四百餘噸、長度接近二百六十六米、航速三十節,裝備有十六英寸的艦炮八門,裝甲比卑斯麥更厚,該級一共計劃興建六艘。
計劃建造排水量三萬零五百噸柴油機、蒸汽輪機混合驅動的“O級”戰列巡洋艦三艘,這三艘軍艦裝備了和卑斯麥號同一型號的三座雙聯裝的十五寸巨炮。
為了破壞敵國的海上航運,又專門設計了“德意誌級”的發展型完全柴油機驅動的“P級”襲擊艦,該艦在排水量、航速以及裝甲防護上都要遠遠超過“德意誌級”。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計劃開工兩艘“齊柏林伯爵級”航空母艦,兩艦都是排水量達到兩萬噸的艦隊航空母艦。
該計劃中的中小型艦艇包括:已經完工和正在建造的總計五艘“希佩爾級”重巡洋艦;排水量近八千噸,航速達到三十六節的“M級”輕巡洋艦;還有一大批的驅逐艦和驅逐領艦,以及二百六十七艘各型潛艇。
林軒判斷,在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神秘出現的潛艇正是來源於Z計劃。
以下是“Z計劃”中的主要軍艦的數據和建造數量:
“H”級戰列艦(頭四艘被命名為:有興登堡號、魯登道夫號、毛奇號、腓特烈大帝號)六艘;“卑斯麥”級戰列艦(卑斯麥號、提爾比茲號)兩艘;“O”級戰列巡洋艦(巴巴羅薩號、施裏芬號、華倫斯坦號)三艘;“P”級遠程襲擊艦十二艘;“齊柏林”級艦隊航空母艦二艘。
以上所羅列的這些隻是Z計劃中的大型主力軍艦的數據和性能簡介,計劃所中要建造的和已經擁有的所有大型水麵艦艇總噸位超過105萬噸,這還不包括大量的魚雷艇、驅逐艦和潛艇。從當時的計劃書中看,德國艦隊必將迅速複興,成為大西洋的無敵霸主。
1939年四月二十八日,希特勒發表聲明,譴責英國在德國和波蘭的但澤走廊問題上偏袒波蘭,並宣布德國退出《英德海軍協定》。在四月初,德國最高統帥部就製定了入侵波蘭的"白色方案"。
1939年九月一日拂曉,德國的百萬大軍越過兩國邊界突入波蘭境內,海軍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號訓練艦也於進攻開始的時刻炮擊了但澤港。
林軒的判斷落點就在此處,即1939年九月三日航行於佛得角西北約560海裏的德軍格拉夫?施佩伯爵號和補給船阿爾特馬克號,該艦的艦長汗斯?朗斯多夫最終成為了二戰曆史中謎樣的人物。
影像中,堂娜就是坐在格拉夫?施佩伯爵號指揮下的七艘潛艇之一上,編號為002。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