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曼莎充耳不聞,忽然抬起左手,撫摸著自己的左耳耳垂。
“薩曼莎,我們向外走吧?”林軒又叫了一聲。
“在鏡子中,我發現了另一個我……一個不完整的我,一個有著滿身缺陷的我……”薩曼莎變得精神恍惚起來。
本來,林軒想帶薩曼莎離開隧道,但事情既然起了變化,有變化就是有轉機。他不再急於離開,而是希望在轉機中抓住線索,進而破解鏡麵的秘密。
“林軒,你知道倫敦‘身體畸形恐懼症實驗’嗎?”薩曼莎問。
林軒點頭:“知道。”
“嗬嗬,我現在發覺,自己好像就是實驗者之一。”薩曼莎接著說。
所謂的“身體畸形恐懼症實驗”是指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心理學家在1988年進行的一次特殊實驗,其核心是檢驗某些人心理方麵存在的“身體畸形恐懼”。這類患者強烈認為身體某部分不好看並誇大這些“缺陷”,但在別人看來,他們可能沒有什麼地方跟別人不一樣。這種疾病的患病原因不明,不過大多數患者有抑鬱症史,不少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會畫很重的妝或穿很多衣服,以掩蓋“缺陷”。
他們的最大問題表現在——隨時隨地,不停地照鏡子,以防“缺陷”被人發現。
當時,為研究照鏡子對這些人的影響,精神病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招募25名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和25名健康人士,男女各一半,讓他們接受兩次測試。第一次測試時,研究人員讓他們照鏡子25秒,第二次照至少10分鍾。兩次測試前後,誌願者都要填寫問卷,讓研究人員評估他們對外貌的滿意程度。
研究人員先前猜測,照鏡子會讓身體畸形恐懼症患者感覺焦慮,即使隻照25秒也是如此。測試結果證實這一想法。不過,研究人員沒想到的是,健康誌願者照鏡子超過10分鍾後,也開始出現焦慮和壓力症狀。研究人員說,每個人都喜歡時不時照一下鏡子,不過,大多數心理健康的人不會照那麼長時間照鏡子,“分析”自己的容貌。
利茲大學醫學院的安德魯?希爾通過一係列研究總結出了如下經驗:
不經常照鏡子的心理健康人士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喜歡的身體部位上,但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不喜歡的部位。但是,如果照鏡子時間太長,健康人士就會把關注點轉移到不滿的部位。所以,長時間照鏡子可能不是一件好事,容易染上“鏡毒”。
同樣,英國皇家異能學院的幾位資深教授從靈異學上解釋了這一觀點,鏡子如實反映人的自身狀況,等於是一個人不停地剖析自己,最初是表麵,接著是內心,進而是靈魂和思想。任何人都經不起這種夜以繼日、無休無止的切割與解剖,因為即使是聖人,也總有心理的陰暗麵。
從靈異學觀點歸納,照鏡,不啻於引狼入室,自懸孤梁。
此時,包括空沙在內的所有人都在鏡麵前停留太久,已經深中了“鏡毒”。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