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燃燈古佛(2 / 2)

半生半死、半榮半枯本來就是人類修行的極限狀態,無論漢川佛教、藏傳佛教、道家丹派還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七十二自然門,都有類似的描述。

不知過了多久,林軒垂下眼簾,即將要沉睡過去,進入“冥思苦想”的自閉狀態。

唯有那樣,他的體內消耗才會降至最低,以抵禦身外的缺氧環境。

轟的一聲,他的視野中突然爆出了一朵燦爛的煙花,直徑巨大,竟然在一爆開之後,將他的視野全都占得滿滿當當,沒有一絲空隙。接著,第二次、第三次爆炸又出現,那第一個煙花飛濺出的每一個光點,全都二次爆開,爆開後的光點則進行了第三次爆炸,如此一直循環下去,在林軒的視界裏形成了繁複不休的璀璨過程。

林軒精神一振,因為在煙花的世界裏,他突然又呼吸到了新鮮的空氣。

煙花持續了十幾分鍾才散,爆炸結束,黑暗之中隻剩晴夜銀河一樣的閃爍繁星,美妙、冷冽、幽遠、深邃,使林軒心中一片清淨,忘掉了塵世間的一切紛紛攘攘。

“有多少個星點,就有多少個修行者。”那聲音解釋。

“那其中,是否有一顆星代表你?”林軒問。

“不,這就是我。”那聲音回答。

林軒其實早就想到了這一點,但始終不能下定論。佛即是燈,燈即是佛,這就是佛家經卷上表述過的玄妙理論。延伸來講,佛本來不是燈,但他以燈的形式存在,讓世人看見並且相信、膜拜、傳誦,將全宇宙最高等、最晦澀的智慧變成淺顯易懂的模式讓人理解。否則的話,夏蟲不可以語冰,佛的形象完全超出了人類的認知範疇,兩種狀態的生命群連絲毫的溝通可能都不存在了。

佛,其梵文為 Buddha,音譯為“佛陀”,後簡稱為“佛”,意譯為“覺者”、“知者”、“覺”。覺有三義,即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據稱,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隻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好極了。”林軒情不自禁地讚歎。

“沒錯,好極了。”那聲音也說。

一人、一燈在一瞬間有了心靈最高境界的溝通,仿佛高山流水遇知音一般。

林軒讚的是燃燈古佛將自身形象縮減為渺小的火頭,但一切智慧皆在火頭之內蘊含,又用光照的形式宣之於外,使世人感知、喜愛、依賴。這一點,與普羅米修斯偷盜聖火帶給人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燃燈古佛與普羅米修斯都是神界、佛界中代表“善”的形象,他們不為己、隻為人,不爭先、隻謙讓,正因為不為己、不爭先,所以才永遠鐫刻在人類的思想之中。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裏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在林軒此刻看來,燃燈古佛、普羅米修斯、老子都是“不爭、利他”的經典形象,那豈不也是修行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