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曼莎點點頭:“後麵還有一段,但兩段話的意義並無明顯的邏輯關係,所以我先背誦這一段。”
關於《諸世紀》,近十年來才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它的書名又譯作《百詩集》,是法國大預言家諾查丹瑪斯預言未來的長篇四行詩。全書分成十二卷,各卷都收錄了一百篇四句詩,每一篇詩都是預言,預言未來世界將會發生可怕的事件。現在,全球範圍內僅存兩部《諸世紀》原版,分別放在法國國家圖書館及大英博物館。
全球各國都有很多哲學家在研究預言詩句與現實事件的匹配問題,並且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近百年來發生的很多國際大事件,都能在《諸世紀》中找到相當契合的文字描述。
“這又能代表什麼呢?”空沙再次冷笑。
林軒笑不出來,因為之前在香港時,他花費過很長時間係統地研究過《諸世紀》這本書。如果**公臨終前的遺言中包括《諸世紀》裏的語言,那麼一定有其特殊意義。
以上那段話衍生出的比較令人信服的解釋如下——“巴比倫”代表伊拉克,戰爭使得地麵血流成河;“陸地上、海中、大氣中”是指盟軍的軍事力量,即陸地上的戰車、海中的航母、大氣中的軍事衛星;“看不見正常的天空”是描述爆炸後的濃煙滾滾,當然天空中也是充滿了各種來無影去無蹤的導彈、無人偵察機;“諸派”是指派係林立,例如遜葉派、什葉派、庫爾德人、親西方人士、外國武裝分子、地方軍閥、各國盟軍等;“饑饉”指的是指各國糧食危機的到來;“惡疫”是指衛生條件、氣候環境的惡化帶來大量的疾病。於是,陷入戰火的伊拉克國內到處可見混亂與死亡,而鄰國、沿波斯灣各國、親美派和倒美派各國也都被牽扯其中。
“他為什麼要說這些?”林軒與薩曼莎的沉默令空沙有些煩躁,輕輕跺著腳,仿佛腳掌已經被冰天雪地凍透了。
“那不是已經發生過的事,而是眼睛裏看到的事。眼睛的力量隻被開發使用了不足萬分之一,如果能令其全部發揮作用,將能穿越一切障礙,看清極盡世界萬物之變化。”薩曼莎繼續說,“偌大亞洲,沒有一個人的智慧超過**公,他所想到的、看到的,正是戰火飄搖的亞洲大陸的未來。”
空沙一愕,隨即一笑:“那豈不就是說,他看到了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恐怖景象?”
一戰、二戰結束後,各國首腦已經對世界範圍內的大戰爭深感頭痛,所以才簽訂了冷戰協議,約定以聯合國為紐帶,增進各國間的政治與經貿關係,互惠互利,共同富強,並且永不互相攻訐。
可惜,任何一個民族的政黨、史學家都知道,人類曆史是一個循環怪圈,誰都跳不出去,而傳說中的三戰必將在未來某一時刻突然爆發。
那,就是《諸世紀》中的末日。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