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嘉斡上師(2 / 2)

亮光消失,林軒眼前一黑,什麼都看不見,索性閉上眼,隻用耳朵感應對麵兩人。

“卻巴……”他聽到一個奇怪的聲音說了幾個字。

之所以覺得那聲音奇怪,是因為那完全是個三四歲的幼童在說話,而在林軒眼前,隻有一個六十歲上下的多吉措姆跟另一位年齡遠大於多吉措姆的嘉斡上師,絕對沒有第四人在場。

“去那裏……”那幼童聲音又響起,接下來一連串話,竟然夾雜著藏語、古藏語、尼泊爾語、英語、德語、漢語、俄羅斯語乃至於維吾爾語等等根本毫不搭界的二十多種語言詞彙。那幼童用多種語言連續講述同一件事,中間變化,自然流暢,就像刺繡工人用二十多種顏色的絲線來製作一件畫屏那樣,有機而完美地結合,毫無違和之處。

林軒認識許多語言大師,但能同時以二十多種語言說話的,絕對沒有一個。

他勉強翻譯那段話的意思,差不多是這樣的:“去那裏,危機在出現,輪回的力量,無可阻擋……去那裏,火燒眉毛一樣,地下的奇怪變化……水的分岔口,迎接死亡,吞噬生命……無底的深淵張開大口……有人死而複生,有人向死而生,有人不死不生,有是先死後生,有人生死死生……”

藏語中的哲理智慧本來就浩如煙海,有很多關鍵之處隻能意會,無法言傳。林軒覺得,那聲音中透著無限的絕望,仿佛瀕死的人喉間發出的呼救聲,雖然自己已經竭盡全力,但身旁的人卻無法聽到。

在此之前,林軒也曾碰見過無數次困境、危境,從未真正從內心裏感到畏懼過,但這一次,他覺得背心一陣陣發涼,渾身肌膚都因微微的顫栗而浮起了一層淺淺的雞皮疙瘩。

“上師,我不懂。”多吉措姆的聲音聽起來非常無助,如寒號鳥的悲鳴。

“變化……非常多的變化,微妙的……就像犛牛身上的虱子,複雜的,動態的,永遠不會停下來……我們站在這裏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必須到那裏去……到那裏去……”那聲音說。

“到哪裏去?”多吉措姆追問。

在普通情況下,他這樣問無可厚非,但在這種非常高深的禪機對答中,這明顯是一句廢話。

果然,那聲音接下來回答:“卡內沛巴……卡巴太卡……卡內沛巴,卡巴太卡……”

那兩句答語的意思即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同樣的例子,也曾出現在漢傳佛教的經卷中。

佛家講究禪機和頓悟,某些對話是虛幻飄渺的“空話”。在這種遠看有、近看無、初想無、細思有的狀態下,愚頑者毫無所得,聰慧者識得天機。

“一切問題的答案,皆蘊含在它本身。一切看似毫無頭緒的問題,隻要把握它的本質,就能找到解決辦法。”這就是林軒的頓悟。

譬如現在,他想到駱原、堂娜兩人為了那封元首的密信而費解,倒不如拋開混亂的思維,專心致誌解決鬼湖潛艇的事情。眼下,他們應該行一步,看一步,而不是原地等待,長夜不眠,企圖從無路可走的絕壁上鑿條隧道出來。

多吉措姆與嘉斡上師又向前走,路很黑,他們仿佛是兩名摸索前行的瞎子,蹣蹣珊珊的身影漸漸與黑夜融為一體。

林軒忽然發覺,自己渾身都是冷汗,被夜風一吹,寒颼颼的,極不舒服。

他抹了把臉,回駱原的住處去。

拐過一道彎,他便看到了駱原屋中透出的燈光。

燈光是從半開的門裏流瀉而出的,起初隻有一米寬,漸漸擴大漫射出去,在黑夜中劈開了一塊狹長的梯形光幢。

多吉措姆和嘉斡上師就站在光幢裏,僧袍下擺被夜風吹拂,左搖右擺,不時變換形狀,像兩團積雨雲,托舉著他們的身體。

門全都打開,駱原和堂娜並肩走出來。他們的身體擋住了光源,改變了外麵那光幢的形狀。

“嘉斡上師!”駱原欣喜地叫起來。

看來,他們之間很熟。

兩個人站著,並沒有要進屋去的意思。

“上師,請進來喝杯茶。”駱原向前走。

“名卡熱(藏語:你叫什麼名字)?”那聲音問。

堂娜看到一個蒼老的藏僧聲如孩童,臉上立刻露出詫異之色。

駱原皺眉:“嘉斡上師,我是駱原啊?我們之前見過好多次,我還到您的石屋去拜謁過呢,您忘了?”

如果您覺得《觀藏生》還不錯的話,請粘貼以下網址分享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 :b/20/20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