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我們這個世界以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透過大海,矗立在地輪上,地輪之下為金輪,再下為火輪,再下為風輪,風輪之外便是虛空。須彌山上下皆大,中央獨,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居山腰四麵,忉利在山頂,在忉利的上空有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這是欲界六。忉利主就是我們熟悉的玉皇大帝,統帥欲界。再往上則為色界十八,及無色界四。
在須彌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環繞之,每一重海,間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堿海,堿海之外有大鐵圍山。在堿海四方有四大洲,即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叫做四下,每洲旁各有兩中洲,數百洲而為眷屬。我們所在的地方叫做南瞻部洲,孫猴子的出生地就是東勝神洲傲來國。
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上覆以初禪三,為一世界。集一千世界,上覆以二禪三,為一千世界。集一千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及四空,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千世界,由二禪管轄,中千世界,由三禪管轄,大千世界,由四禪管轄。一個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陀度化。我們這個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由釋迦牟尼佛教化。與現代文學對應,須彌世界相當於太陽係,娑婆世界就是銀河係。
在須彌世界南瞻部洲東部震旦國西京長安有一個單身屌絲名曰唐誌,自身體羸弱,學三年級那年母親去世,後父親娶了個繼室,對唐誌不聞不問。唐誌的舅舅在少林寺附近開了一所文武學校,帶了50多個孩子。看唐誌可憐,想起自己的妹妹,無奈下把他帶到的文武學校,跟著大家練習刀、槍、劍、棍18般武藝,舅舅主要練的是形意拳,據他自己是師承民國武學宗師孫祿堂先生的弟子。當然,這些唐誌都不相信,孫老先生的弟子太多,很多人都認他為祖師爺。
舅竟不指望他繼承自己的衣缽,隻是想讓他學好一身武藝,將來可以混一口飯吃。其他不,出來之後至少可以找一份保鏢的工作,實在不行還可以到影視城去混。唐誌相貌周正,也算個帥哥,運氣好的話還可以混上一個配角什麼的,總比那些三流學校畢業出來的爛大街的本科生強。
因為學校打著少林寺的旗號,為了表示自己武術淵源為少林正宗,所以舅舅請了一個和瑟—澄觀法師給大家講佛經。唐誌看這和尚蓬頭垢麵,來路不明,經常滿身酒氣,猜測這也是來這混飯吃的,所以對他不甚恭敬。
一日,澄觀講《心經》,“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澄觀解釋道:“心有牽掛,即是掛礙,即是執著,即是不舍,因怕有失,故有恐怖,故有顛倒妄想。”
唐誌見他得這麼玄乎,便舉手問道:“大師,這部心經對於我們練武有什麼用處?”
澄觀看了他一眼,道:“人生惟生死為一大關頭,此關不破,則種種障礙,隨之而見。常用技擊之功已臻至絕頂者,一遇猝然變端則心膽俱落,手足失措,即生死之關不破故。冉生死俄頃間而能萬念皆空,無一毫持牽,此所謂無掛礙斯無恐怖,無恐怖則生死之念絕,此禪門所謂了解人間生死念,便覺當前火自涼也。
欲學技擊先學不動心。隻有做到無君泰然,百體從令,技擊始有超神入化之境;欲學技擊先學數息。數息之功,即不動心之道,所謂氣靜則神恬,神恬則氣足。技擊臻此境界,而後可稱上乘,可稱絕技;欲學技擊必須破生死關頭。佛門之畢生修養,乃以此為究竟證悟,勘破塵根,悟徹輪回,而後可以神明以法之中,超其象於塵磕之外。所以參貫禪機,超脫於生死怖畏之域,此為拳術之極致所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