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斂得知軒王沒有受傷也不意外,隻是事情告一段落,就暫時放下了這件事情。
旺村的疫情已經被控製住了,其他地方因為及時的做了預防,疫情並沒有擴大,隻是最先發病的幾十人,因為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機,還是沒有能夠救過來。
見沒有造成太大的亂子,蘇斂也暗暗地鬆了口氣,不說政績與否,看著受苦的百姓已經是讓人心酸,若是再爆發一場大瘟疫,隻怕在沙場見慣了生死的蘇斂也難以接受。
隻是這邊的災情雖然漸漸地穩定住了,京城那邊卻傳來了太子監國的消息。
太子當日受罰之事,迫於無奈,在京城的朝臣們都知道原委,但並沒有對外阜宣揚,如今太子監國的消息傳出,外阜官員倒也沒覺得吃驚。
不過有些消息門路的官員還是對京城的事情心知肚明的,如今也很是驚訝怎麼事情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
蘇斂每三天就會接到京城的密報,自然也會包含了太子的動向,要不然他也不會那麼確信此次的刺客不是太子的手筆。
自打太子病情稍好了些,據說幡然醒悟,痛改前非,除了有品級的側妃,將一眾妾室以及各色歌姬舞姬全部發了些銀兩遣散了,下定決心要改邪歸正。
而且太子還每日抄寫五個時辰的《道德經》、《孝經》等書,派人呈給皇帝表示自己的決心。
皇帝對他的做法也很是欣慰,加上皇後在旁周旋,皇帝和朝臣們對太子的評價自然是好了很多。
隻是皇帝既然已經下旨讓太子禁閉三個月,如今才過去了月餘,自然不會如此簡單的就收回成命,畢竟君無戲言。
原來幾日前,皇帝因為年紀大了,與新晉的妃嬪晚膳時多貪了幾杯酒,晚上貪涼又染了風寒,一時龍體有恙,不能理政。
若朝中無大事自然可以由丞相帶領大臣們全權處理,隻是恰好又逢西北、江南皆有災情,而坐鎮的又都是皇子,丞相也不好處理,因此奏請皇帝放出太子監國。
皇帝猶豫了兩日,身子還是沒什麼力氣,每日也是昏昏欲睡,隻得準了。
軒王也同時得到了這個消息,隨即就收到了自己之前上奏奏章的批文,批文上的太子官印如同在嘲諷軒王一般。
批文的內容倒是也中肯,對軒王大加讚賞,並不像太子平常張揚的作風,可見他也是吃一塹長一智,如今剛翻了身,也知道收斂了。
就是不知道他的狐狸尾巴能藏多久,畢竟狗屎改不了吃屎的,軒王冷笑了一聲,咱們走著瞧。
蘇斂拿到的批文也蓋著太子的官印,但是他並不在乎,他隻是擔心太子為了對付自己,故意為難自己的提議,對災區的重建造成阻礙。
看過了批文,蘇斂微微鬆了口氣,這次太子竟然如此通情達理,並沒有故意為難自己,想必是終於長了點腦子,要麼就是有人指點了。
不管他是出於什麼目的,總之不要耽誤救災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