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曆山(1 / 2)

馬蹄得得,踏著青石板路,似是一闋悠長又不堪回首的歌謠。

蘇世賢聽著這單調的聲音,依然止不住掀起陣陣對往事的追憶,心中一時風起雲湧。他闔著雙目坐在車上,手中握著一卷雜書,卻是半行也讀不進去。

來時萬分期盼,能與陶婉如結一段露水情緣,再重溫伊人的紅袖添香;更能將陶家多幅字畫真品收住囊中,一償往日心願。

如今除卻帶回一個小丫頭,別的一事無成。

隻要一想起雲門山麓中她逼得自己跪在陶婉如墳塚前發下誓言,蘇世賢心上便一陣膈應。他聽著後頭馬車上的銅鈴井然有序地作響,回思著這趟青州府之行,心上除了惆悵便是懊惱,隻能將種種情緒藏在心頭。

蘇世賢此行並未驚動沿途官府,用餐住宿都是在途中選幹淨幽靜的地方。用膳之時,蘇世賢體恤陶灼華守孝,都是替她點些素齋果品之類。晚間住店,也是替她與娟娘和茯苓三人尋帶著套間的上等客房,安排得頗盡人意。

那一日父女二人言語的激烈衝突仿佛從未發生過,蘇世賢固然不提,陶灼華也安之若素,並不一再言語相激。

父女二人每日寥寥幾言,不過是請安問好,到也相安無事。

車行至曆下郡時,蘇世賢聞得此地素有舜耕曆山的傳說,特意要前去祭拜。他命人給陶灼華傳話,要在曆下郡停一日,問她是願意隨著自己去曆山祈福,或是願意帶著娟娘城中逛逛?

堯舜禹湯,古之賢王。陶灼華聽了娟娘的講解,曉得離此地不遠的曆山竟是舜帝親身耕種的地方,便起了心思要去瞧一瞧。

曆山之上還有多尊金身泥塑的佛像,如今香火極旺。今日因為蘇世賢上山,仆叢暗地裏知會了郡守,將香客遣散,便顯得有些空曠。

青竹為障、藤蔓為牆,整個曆山層巒疊嶂。蘇世賢與他的小廝走在前頭,陶灼華頭戴幕籬,扶著娟娘與茯苓拾階而上。

曆山不高,盤旋的台階一路走來,陶灼華卻出了一身汗,不覺手扶著闌幹拿手帕扇風,暗忖自己十歲的小身板的確體力不濟。

舉目往前看去,兩側佛像悲天憫人。幾十級石階之外,漢白玉佛龕中一尊金佛慈眉善目,安靜地俯瞰眾生,眼神慈醇而又博愛。

守著一堆下人,蘇世賢便想扮演他的慈父心態。他停了步子招呼陶灼華,又貼心地問她要不要乘坐滑杆,瞧著陶灼華婉拒之後,自己也不堅持,命人在一旁涼亭間擺下香茗與果品,指點著當年舜帝耕種的地方,與她講起舜耕曆山的典故。

舜帝純孝,天下皆知。陶灼華波光淋漓的雙目輕輕流轉,似是聽得極為用心,卻忽然悠悠一歎,輕輕說道:“子欲養而親不待,可憐夕顏知道這些道理委實太晚。往日隻曉得淘氣,如今母親已然做古,縱然有心也是無力。大人您通古博今,當年必定純孝,想來不必如夕顏這般追悔莫及。”

蘇世賢隻覺得麵皮發脹,牽動心間一陣一陣的苦澀,呢諾了半晌,方低低說道:“你的祖父母在我年輕的時候便過世,那時節家裏赤貧如洗,父親又一心功名,大約還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