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以群分(1 / 2)

“大炮成就了拿破侖的輝煌,坦克的發明讓古德裏安嚐到了閃電戰的甜頭,海灣戰爭以後,世人終於明白科技是第一戰鬥力,人類經過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終於在二十二世紀迎來了納米時代,而納米各類技術的蓬勃發展甚至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地球再不是已國家的意識存在,真正達到了“人以群分”。

地球七大州劃分為四大統轄區域:第一區居住的是所謂的納米it精英,第二區居住的是學術性人才,第三區是醫學及生物方麵技術人才,第四區則是農業及畜牧業為主的平民。至納米革命以後,人類首次打破了階級和血脈的束縛,以專業水平和貢獻多少決定人的等級和特權……”

李真俊聽著光腦中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進腦裏去,二十二世紀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小孩的天性得到空前的釋放,基礎教育大多都是在家裏完成,所有的課程都由第二區的資深老師遠程視頻教學,當小孩滿十二周歲的時候,就到了他們人生的拐點,他們必須去當地的研究所進行初次考核決定自己未來的居住區域,智力和能力決定小孩更適合居住在哪個區域。

相比百年前“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初考(第一次階段學習考核)要來的更加殘酷,在信息係統空前發達的今天,十二歲的初考將決定每個小孩的一生。

“真俊,明天的初考預約的是幾點?”李真俊的母親在廚房關切地問詢道。

“今天下午兩點。”李真俊不耐煩道,他和千萬趕赴初考的十二歲小孩一樣,對未知的前途充滿了擔憂,第一階段八年的基礎教育是公平的,人的基因卻是千差萬別的,人的智力、體質、性格、記憶和分析等能力都來源於基因圖譜,如賭徒手上得了一副好牌,什麼時機出什麼樣的牌就看自己的水平高低了。

李真俊此時不耐煩的原因,似乎他天生就抽了一副臭牌,他不是基因篩選出的嬰孩,智商連第四區平均值120都沒有到達,各個科目中成績都是在c級左右,沒有一科目成績到達a級。

“我肯定是買v套裝贈送的,為什麼哥哥和父親生活在二區,我和您生活在四區?一個爸媽生的為什麼差距那麼大?!”李真俊最近因為壓力頗大,老是抱怨自己的出生地,為什麼生在環境最差、物質最匱乏、勞動密集的第四區,這裏的城市沒有光波罩,第四區居民沒有配備納米醫療儀,交通工具依舊是帶輪子的自動車,少有人用太空翼飛行,連v具套裝的網絡速度都比其他區要慢的多,簡直不是人的生活。

“我和你父親是協議結婚的,婚姻期限是十年,協議結束後,你哥由網絡法庭分給了你父親,你很不幸的隨了我。話說,第四區有那麼不好麼?你哥昨天還埋怨第二區不準飼養寵物,他想要一條狗都隻能在v具裏飼養虛擬寵物。”

李真俊的母親叫羅雅,一個典型的22世紀女人,年輕時考上了星際航空服務學院,完成了她人生第二階段學習,成為了一名在宇宙旅行中給乘客服務的空姐,她愛上了那艘航空船上的副駕駛員,也就是李真俊的父親李勇俊,從此開始了沒羞沒臊的婚姻問題。

十年的婚姻協議之所以沒有續約,主要原因是李勇俊開始了他第三階段的學習,被智腦分配到了第二區的大學進修基礎物理,天知道開太空船和基礎物理有什麼關係,又沒有隕石砸到他那老爹的腦袋,母親羅雅則因為學分落下太多,很遺憾地分配到第四區寵物園裏做了一名寵物飼養員。

“你們當時為什麼不簽訂永久婚姻協議,這樣我們一家人就可以在第二區一起生活了。”李真俊打開光腦上的擇業圖譜發愁道,他很想憑借自己的能力考上其他三區的大學深造,從一個個大寫的c級的成績單來看,去好點的大學深造似乎有點天方夜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