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菲,自從電影拍攝完成以後,就再也沒出現在兄妹二人的視線當中過。哪怕如今的《匆匆那年》已經火爆的不像話,他們依然沒什麼交集。好像拍完電影以後雙方就形同陌路了似的。
這倒不是林菲太冷漠,隻是她尊重陸平凡的想法。她知道,如果可以,其實陸平凡本身不太想成為明星,所以拍完電影之後她就沒有再打擾兄妹二人。不是不聯係,是不打擾,雙方之間還是留有聯係方式的。
不過,時間到了十月三日這天,林菲就沒辦法繼續再淡定下去了,因為《匆匆那年》的口碑,在網絡上收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雖說這種威脅致命,但多少也是會有些影響的。
而這個威脅的來源,就是有關《我在你心裏》的那篇文章。
兩部電影同屬一類,本來《匆匆那年》是碾壓式的勝利,但由於突然出現了一篇莫名其妙的文章,以及觀眾們還沒看過《我在你心裏》,導致人們對這部電影的內容存在盲區的緣故,似的《匆匆那年》的口碑遭受了一定的衝擊。
文章裏把《我在你心裏》給誇了一通,倒是沒太貶低《匆匆那年》,可豆瓣醬網上的水軍卻一夜之間把《匆匆那年》的平分拉低了0.7,這就很嚇人了。
通常看電影的人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種,什麼電影都看的。這種大部分是電影迷,甚至也有一些專業影評人混在裏麵。他們可不管別人的評價怎麼樣,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對電影做出評價的人。這類人看電影之前基本不會看別人的評論,他們害怕被別人的觀點先入為主。
這種人對於電影人來說真是又愛又恨,愛他們,是因為他們不管什麼樣的電影都會毫不猶豫的掏錢去看。恨他們,則是因為他們看完還要發表評論,並通過評論來引導一部分人做出是否為電影票掏錢的決定。
第二種,是節假日黨。這類人看電影不是為了電影本身,而是為了娛樂。就好比十一長假的第一天,約了妹子的許天瑞這一天要怎麼過呢?總不能一整天都為愛鼓掌吧?身體也吃不消啊。
所以呢,他就會想,要不就去看電影吧。然後他就帶著妹子來電影院,看了一場《匆匆那年》。這種人會看什麼電影往往取決於自己約會的是什麼人,如果一起來的是兄弟朋友,就可能會看《機甲》。如果約的是妹子,那他一定會俗套的去看愛情片。
這類人對於電影的票房來說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因為他們也是很少受電影口碑影響的。
第三種,是粉絲黨。這種人就是某一個特定演員,特定導演,甚至特定題材的粉絲。比如有的人就喜歡科幻係列,隻要電影院上映科幻大片,他們都會毫不猶豫的掏錢買電影票。亦或是他們喜歡某位導演的作品,隻要電影院上映這位導演的作品,他們也一樣會毫不猶豫的掏錢。還有一些是衝著演員去的,掏錢的方式跟前兩種粉絲一樣。
這類人的存在,成為了電影票房的保障,他們也是不管電影如何,隻要有自己喜歡的點,就會毫不猶豫的掏錢。這個屬性讓他們成為了電影公司最喜歡一類人。
前三種都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不會受到外界的影響,他們始終都會為電影貢獻出自己的一份票房。
而剩下的第四種,也是最後一種,就比較微妙了。
這第四種人,就是隨大流的人。別人說好,他們就去看,看完了也不管好不好,反正別人說好了,他就說好。如果別人說不好,他甚至連看都不看,就到網上直接開噴,說電影如何如何。
這種人陸平凡重生前就見過很多的,尤其是星爺《大話西遊》重映的那段時間,網上幾乎都要被“我欠星爺一張電影票”這樣的話刷屏了。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大話西遊》的確好。可很多人看完之後並沒有真正理解《大話西遊》好在哪。這部電影重映,最大的作用就是培養出了一批公主病,成天嚷嚷著“我的意中人是個蓋世英雄,會踏著七彩祥雲來娶我”這種話。
其實《大話西遊》真正的核心講的是至尊寶被迫變成齊天大聖的故事,他從至尊寶變成齊天大聖,並不是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蓋世英雄,他隻是從一個無力卻自由的人,變成了一條空有力量卻被責任束縛的‘狗’。
電影結尾,武士看著孫悟空的背影說的那句‘是啊,我也看到了,好像一條狗啊!’才是整部電影裏最精髓的一句話。
很多人都沒看懂,但是他們不管,反正別人說好了,他們就要說好。
另外,這些人說起不好來,也是恐怖的嚇人。這就要說道《愛情公寓》上映的時候了。當時陸平凡可是親身體驗過的,他在看電影之前就問過身邊的一些朋友,電影怎麼樣。有朋友毫不猶豫的就說:“哎呀,賊爛,辣眼睛,還是別看了。”
陸平凡又問:“你啥時候看的啊?”
朋友大言不慚的說:“我沒看啊,他們都說爛,我還看啥,不看了,怕辣眼睛。”
就是因為這樣的人存在,才使得票房變得撲朔迷離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