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辭而別(1 / 3)

黃昏,當周建平提著極簡單的行李出現在村頭的時候,老遠聽見有人跟他打招呼,“建平,這是剛從外麵回來吧?”

周建平抬頭望去,看見幾位村民正在村頭的空地上閑聊,跟他打招呼的那位,論起來是周建平的長輩,“叔,你們在這兒乘涼?”他答非所問,沒有駐足,直接朝他家的方向走去。

望著周建平的背影,幾位村民在背後指指點點,議論紛紛,“這小子不是周學成家的老大嗎?聽說高中畢業了,啥都沒考上,整天也不見人影,不知道忙些什麼?”

“是啊,自從回到村裏,也沒見他下地幹過幾天活,誰知道在外麵搗鼓些啥?”

......,周建平離他們越來越遠,背後議論的聲音便消失在空氣中了。

回到家裏,父母既驚又喜,“建平,你可回來啦,這段時間你上哪兒去了?你這一走,可把我跟你爸惦記壞了。”母親陳秀華說。

望著一副落魄相的兒子,周學成也關切地問:“建平,你這一走就是一個來月,也不跟我們打個招呼,你在外麵都幹什麼了?沒啥事兒吧?”周學成怕兒子在外麵惹出什麼禍端。

無論父母問什麼,怎麼問,周建平都一言不發。

這是他平生第一次出遠門,第一次做生意,本來計劃周密的事,到頭來卻是這樣的結果,麵對父母的詢問,周建平無言以對。

自從押著貨物往回走,十多天以來,周建平沒有得到過一次充分的休息,加上生意上的打擊,他疲憊不堪,極度困乏,把行李往床頭一扔,倒下便呼呼睡去了。

......

周建平曾就讀於華興市第六高級中學,外界簡稱華興六中,這是華興市排名前三的重點中學,處於教學一線的幾十名教職工,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煥發出勃勃生機,受他們的影響,學校兩千餘名師生的思想空前活躍,對社會上每一天發生的新鮮事都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學校操場旁邊,長長的閱報欄跟前,每天晚飯後都會聚集很多讀報人,其中既有老師,學生其實占了絕大多數,他們如饑似渴地從報紙上了解國家政策和發生在全國各地的新聞。

和許多同學一樣,周建平也被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激勵的熱血沸騰,但是,他又會冷靜下來,在閱報欄跟前既關注政策性新聞,又對諸如“何必千軍萬馬擠獨木橋”、“通向成功的路不止一條”這樣的文章感興趣。

升學考試後,殘酷的現實降臨,低得出奇的升學率,讓周建平和超過百分之九十的高中畢業生成了落榜者,因為家裏太窮,回校複讀是他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接下來,回鄉務農這個更加嚴酷的現實就在前麵等著他。

“像父輩一樣把自己圈在那一畝三分地上?那簡直太可怕了!”想到這個問題,周建平不寒而栗。

“報紙上說現在很多政策已經放寬了,外麵的城鄉早已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死守那一畝三分地,實在有愧於這個偉大的時代!”周建平心裏感歎道。

然而,自己的家鄉元壩村,連廣播都沒有,大隊支部倒是有報紙,全村人又有幾個識字的呢?他們能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帶來的濃濃暖意嗎?

帶著高考落榜的遺憾和對現狀的無奈,周建平回到村裏,成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得和社員們一樣下地幹活。那時正值夏秋季節,烈日的暴曬,繁重的勞動,生產隊那些沒完沒了的農活,讓周建平一刻也不想在這樣的環境待下去,他恨不能馬上離開這個貧窮落後的地方。

周學成看出了兒子很鬱悶,他開導道:“你自己沒有考上,怨不得別人,既然回到村裏就得認命,安安心心當個農民吧。”

“建平,我們知道你念了十多年書,回到村裏吃不了這份苦,可是村裏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就算再不情願,你也沒有別的出路呀!”陳秀華也替自己的兒子哀歎道。

父母的話,周建平一個字也沒聽進去。

“爸,媽,我想出去闖一闖。”周建平鼓起勇氣道。

“什麼?出去闖一闖,你拿什麼出去闖?出去你能幹什麼?建平,你也老大不小了,還是高中畢業生,應該給下麵的兄弟姊妹做個榜樣,應該懂事了,我們勸你還是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個農民。”顯然,父母並不支持周建平的想法。

但是,周建平在學校就知道國家政策已經放開了,報刊廣播天天都有這方麵新聞,就連政治課程和高考政治試卷裏都涉及相關的內容。回到農村快一年了,周建平一直在思考,既然趕上了這個時代,就不能把自己的一生禁錮在這偏遠貧窮的村子裏,他要走出去,管他外麵的世界精彩也好,無奈也罷,周建平都想親自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