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徐元直之所以能夠一語定大事,究其原因,和他禦史中丞的職位頗有關係。
本朝的規製,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三人,號稱“三獨坐”,威權頗盛。
前漢一朝,沿襲秦製,以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為三公,分掌行政、軍事、監察大權。光武帝建國之後,“雖置三公,事歸台閣”,三公遂成為崇官,不理政事。日常政務,皆由尚書台處分,而監察之權,歸於禦史中丞和司隸校尉。光武帝特詔: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爾,京師號曰“三獨坐”。其他官員朝見皇帝之時,都要起身站立,唯獨禦史中丞、司隸校尉、尚書令三人坐著,故曰:獨坐。同時,禦史中丞監察朝會。
王莽篡漢之前,是宰相。光武帝更改官製,以司徒(原為丞相)、司馬(原為太尉)、司空(原為禦使大夫)三職皆為宰相,其目的就是為了分宰相之權。皇帝繞過宰相,親裁大政,就是以尚書台總領內外,如此一來,尚書令一職威權日重,隱隱成為“內相”、“隱相”了。
前漢末年,改禦使大夫為大司空,禦史府改作禦史台,由禦史中丞主管監察事務。後漢時,禦史台稱憲台,仍以禦史中丞為長官,但職權有所擴大。禦史台名義上轉屬少府,實為最高的專門監察機關。它與地位顯要的尚書台、掌管宮廷傳達的謁者台,同稱“三台”。
禦史中丞,秦官也,掌貳大夫。漢因之。禦史大夫本有兩丞,其一曰禦史丞,一曰禦史中丞,謂之中者,以其別在殿中,掌蘭台秘書。外督部刺史,內領侍禦史,受公卿章奏,糾察百僚,休有光烈。休有光烈,見於《詩經·周頌·載見》,表現的是周成王率領諸侯祭祀武王的情景。休,即美也。休有烈光,就是美麗、壯觀、光彩奪目。《詩經·周頌·載見》中,休有光烈,指的是“整體的祭祀隊伍威武雄壯”。用在這裏,就是威武、壯闊煊赫之意。
禦史中丞屬下,有侍禦史,掌糾察,有治書侍禦史,察疑獄。分天下為十三監察區,包括司隸和十二州。司隸校尉負責監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師近郡犯法者。究其實際,司隸校尉為禦史中丞下屬,隻是因為有糾察百官之權,地位特殊,久而久之,亦為三獨坐了。
負責糾察百僚的禦史中丞一發威,正好掐住了擁漢派大臣的死穴,朝會立刻便肅然了。
“臣,尚書令曹雍,特為諸君詳述當今天子遇害始末,望諸君細聽之。”曹雍手捧芴板,起身出班,來到丹陛之下,轉身麵向文武百官,緩緩開口了。“三日之前,也就是十一月十七日午時,郭汜、李利率領數千西涼叛軍攻陷平輿縣城。守衛縣衙的衛士和郡兵與之交戰。”
“天子身邊兒的周貴人周周催促天子寫下一封血詔,交與心腹宮女玲兒,從密道出宮。然後,周貴人身披鎧甲,率領衛士、郡兵與郭汜所部叛軍苦戰,力盡被擒。此戰,郭汜所部損傷頗大,對周貴人恨之入骨。郭汜曾言:攻下縣衙之後,我定要好生玩玩兒那個周貴人!”
“城陷之後,郭汜縱兵擄掠,燒殺奸淫,平輿城內小民百姓盡遭荼毒。周貴人和宮女盡皆被郭汜率軍奸淫,以至身死。三個時辰後,李傕入城,聞之大為震怒,與郭汜、李利覲見天子。天子怒問周貴人在何處,郭汜不得已,以周貴人屍身獻上。天子暴怒,拔劍斬斷郭汜左臂,天子劍被奪之後,口咬郭汜頸部。郭汜親兵以弓矢射殺天子,郭汜失血過多,立斃當場。李傕料想必為天下所不容,立刻引兵出城,一路向東,準備逃亡揚州,以袁紹為庇佑。”
“不料,身負使命,迎接天子回鑾的執金吾張遼,以八千陷陣營前往平輿縣城迎接天子,此時已經到達上蔡附近。上蔡,距離平輿隻有百裏,得到暗影傳來的消息之後,張遼立刻兼程急進,在平輿東南百裏的新蔡,大破西涼叛軍,斬首三千五百,李傕、李利僅以身免。”
“因為顧念天子安危,且李傕、李利已經進入揚州境內,張遼隻得回師平輿。賑濟流亡、安撫百姓,分兵進占梁國、陳國、沛國。與此同時,派出鴻翎急使,前往壽春,勒令袁術交出李傕、李利二人及其黨羽。回到平輿之後,玲兒懷抱天子血詔,前來拜見張遼。張遼聞聽之後,大驚失色,收斂天子和周貴人遺體,連同玲兒姑娘,派兵護送,晝夜兼程趕往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