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兵戰凶危,最難防備的便是偷襲,曹孟德也是如此。
曹孟德是天下有數兒的英雄,並沒有將這一次慘敗看在眼裏。他安撫了郭嘉,激勵了麾下諸將之後,立刻翻身上馬,督率身邊兒的四千多輕騎,出了密林,沿著官道兒,徑直向東北方向疾馳,奔濮陽而去。在他看來,並州軍的主力已經向東追擊袁紹去了,他已安如泰山、
隻要自己快馬加鞭,及時趕回濮陽,整頓軍隊,還是有很大幾率一雪前恥的。
濮陽位居大河要津、中原腹地,戰略位置極其重要,一向為兵家必爭之地。
濮陽,地跨兗、冀二州,上古之時,黃帝大戰蚩尤,便發生在濮陽。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次子昌意築昌意城,頓丘和昌意,都在濮陽境內。方此之時,濮陽一地已經是中都大邑了。黃帝之後,顓頊為天子,都於帝丘,史稱“顓頊之墟”,帝丘,便是濮陽。顓頊奮起,打敗了共工氏。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昆吾,就是濮陽。
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商湯之時,征服了昆吾、韋、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西周時期,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製。為的便是以肥土安商人之心。
後來,衛成公遷都帝丘,遂有衛國四百年天下。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戰國時期,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衛此時名存實亡。數年之後,東郡郡治改治濮陽,濮陽,便是位於濮水之陽之意。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
濮陽土地肥沃,人口眾多,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作坊比比皆是,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就是有一樣缺點兒,大河經常泛濫,兼之兼之戰亂頻仍,無人修葺,河堤屢屢崩潰。秦時,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本朝定鼎之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
元封二年,武帝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成帝建始四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明帝永平十二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修渠築堤千餘裏,固河道於城南,黃河自此安瀾七百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平帝元始二年,濮陽人口已達三十七萬,成為本朝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
比起同樣處於四戰之地的陳留,濮陽的優勢更加明顯。他北靠大河,南控豫州,進可攻,退可守,向北,可進兵幽州、冀州,向南,可挽控豫州、徐州,實在是一個休養生息的好所在。兼之交通便利,人口稠密,物產豐富,曹孟德以此為新的根據地,不是沒有道理的。
從酸棗趕赴東郡的郡治濮陽,有東西兩條路,西邊兒的這一條,需要經過燕縣和白馬,東邊兒這一條,需要經過匡城、蒲城、韋鄉。走東邊兒的這一條路,勝在縣城眾多,可以得到補給,可是需要兩次橫渡濮水,所花的時間較多。西邊兒這一條路,卻是一馬平川,極為迅捷,缺點便是隻經過兩座縣城,補給較少。“就走西邊兒吧。”曹孟德用手中的馬鞭指了指,長出了一口氣兒說道。如今,他是率領敗軍北逃,多一刻鍾,就多一分危險,還是走捷徑吧。
“他奶奶個熊!不出咱老子所料,曹孟德果然走了西邊兒這一條路!”在曹軍身後數裏之外,衛尉韓遂朗聲笑道。他率領著八百精騎,再加上三千輜重兵,沿途追剿兗州軍,路上一連見了十幾仗,斬獲和繳獲甚多。一路招降納叛,揀選精銳,八百精騎已經擴大到了三千。
昔日縱橫西涼之時,韓老大靠得就是招降納叛,於他而言,愁的不是兵多,而是兵少,哪怕是再難帶的老兵油子,隻要是驍勇善戰,不出一個月,定然會被他拾掇得規規矩矩的。有了這八百百戰之餘的老卒做骨幹,便是八萬精騎他也敢收!無它,賞疑則與罰疑則去。
“老大,還是您老人家高瞻遠矚,臨行之時,帶上了三千弓馬嫻熟的輜重兵!要不然,這些繳獲的甲仗、軍馬、軍資、糧餉,咱們可真的沒法子帶嘍!”看見韓老大放下了千裏眼,左右的十幾個屯長、都伯一溜煙兒圍了上來,拍起馬匹來了。如今,他們每個人都升了一兩級,升做都伯、別部司馬、屯長了。剛出兵兩三日,就能高升,這些老油條心中一個個都樂開了花兒。若不是校尉是兩千石的大員,需要兵曹任命,估計自己這些人早他娘的是校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