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章說到崇王一行人返回明州途中遭遇殺手,幸得六扇門捕快沈妤婷出手相救,擊退前來刺殺崇王的殺手。
第二日,孝宗像往日一樣上朝議事,大人將崇王遇刺一事奏報了孝宗。孝宗又將此事又轉交給諸位朝臣商議。大臣大多難以相信是燕王派人殺害崇王之事,理由也大多和之前展仁跟包永年說的一樣。最後孝宗拍板說道:“鑒於此案目前各方證據均指向燕王,朕決定收回燕王部分封地,即原河北西路的真定府,中山府,信德府,慶源府以及原河北東路的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
丞相陳俊卿連忙說道:“陛下,此舉萬萬不可,此案包大人還在詳查,倘若貿然收回燕王封地,萬一激怒燕王兵變,恐怕...。”一旁的史浩、曹勳等眾大臣也紛紛勸阻孝宗切勿做此衝動之舉,以免激怒燕王兵變。隻見孝宗笑道:“列為愛卿,首先冊封藩王的舉措的確在先帝時期起到了抵禦侵略、拱衛大宋江山的目的,連先帝也不禁曾感歎“朕無外患之憂矣”。但是先帝當年病重之時也認識到這種製度的危險性,曾跟朕說過諸王“分封又錫土,列爵又臨民,食祿又不治事”,國家有外敵侵略時,藩王可謂我大宋的柱石,可一旦我大宋太平盛世之時,各藩王手握重兵,難保藩王中有異心者,恐會生起非分之想,與朝廷對抗。所以先帝歸天之前,曾囑咐朕,適當時機可適當”削藩”!以保社稷。”
這時眾大臣才明白,其實孝宗早有削藩之意,隻是正好出了此案,有了削藩的由頭。雖然孝宗之言有理,但是眾大臣還是擔心削藩如果沒有周全的計劃,恐會適得其反,唐末五代這種例子數不勝數。這時,新安郡侯兼吏部右侍郎葉義問說道:“陛下,雖然陛下的削藩可情可理,但是臣聞燕王不但深得燕地民心,而且燕王有精銳燕軍八十萬,麾下衛所軍四十餘萬,加之還有三十萬錦衣衛,且錦衣衛遍布全國,要是陛下直接以燕王蓄意殺害崇王之罪,直接收回部分封地,隻怕打虎不死,必遭反撲啊,那燕軍戰力之強,想必陛下心裏有數。”
一旁的太師史浩隨即說道:“陛下,老臣倒有一個折中的法子,或可使燕王不會行冒險之舉。”孝宗說道:“老師有何妙策,快快說來。”史浩說道:“要是老臣沒記錯的,當年先帝賜給燕王封地中,除了陛下欲要收回之地外,還有薊州、幽州、順州、儒州、檀州、順州,平州,營州、景州、天津衛及山海關,陛下可以這樣,一方麵以燕王欲刺崇王之罪收回部分封地,另一方麵,念及燕王戰功卓著,可將燕雲十六州還剩下的朔州,應州、涿州、鄚州、新州、媯州、武州、蔚州、寰州、雲州賜給燕王,說罷了十六州中除了瀛州之外,其餘十五州均屬於燕王管轄。這樣一來,一則燕王也沒有起兵造反的口實,畢竟陛下是有獎有罰,倘若包大人詳查此案後,發現燕王是無辜的,那麼到時候再將河北收回之地賜於燕王,當然話要這麼說,但是真到了那個時候再說。其二,燕雲十六州除瀛州之外,均屬北部邊防重鎮,如果讓朝廷分擔,確實要耗費不少兵馬糧餉,不如就讓燕王負擔即可,也可減輕我朝廷對邊防的壓力。”。
史浩此話確不也實為一個折中之法,孝宗問道:“老師之策雖好,但派何人為使前去燕地傳旨呢,畢竟傳旨之人要是傳不好旨意,恐會釀成大禍!。”這時,崇國公張九成說道:“陛下,臣願往北京替陛下傳旨。孝宗高興道:“如此甚好,有勞卿家。”而包大人又建議孝宗另派六扇門展仁陪同張大人前往,一來可保護張大人安全,二來展仁與燕王乃是知交,萬一張大人不能穩定燕王情緒,可讓展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穩住燕王。
孝宗一並準奏,不一會兒孝宗便寫下聖旨令張九成與展仁速速前往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