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崢嶸歲月(完結)(1 / 2)

大興元年,四月。

十萬全甲軍士,演武神都城東。在伍無鬱的籌備下,唐皇李平與萬國使臣商議盛興之盟。欲求共止兵戈,互通有無。然從者不足半數,多為貧弱小國。

同年八月,北原諸部縱馬南下,搶燒北部九州,北民流離,唐皇震怒。

九月,伍無鬱掛帥出征,率三十餘萬軍北上。

大軍逼退敵軍,帥令繼續深入北原。

北原茫茫,大軍難覓敵影,直至葉真率部而來,獻上諸部堪輿圖。

憑借此圖與所帶天雷,王師大破進犯之部,斬首無算。

然就在大軍功成之後,伍無鬱卻沒有下令班師,而是縱兵火燒北原。

彌天火海,數月不止,大地白熾,寸草不生。

【既引王師天降,當存滅種之心。】

此話以巨石為碑,立於灰燼之中,為四海所知。

班師回朝,十二月中。唐皇再開萬國會,重議盛興之盟。

番渾胡利親至,率先臣服,而後之國,無不從者。

自此,內外皆定。

次年,張安正告老還鄉,伍無鬱執掌內閣。楊硯回京,亦是入閣。二人聯手,成為朝中最大一派。

伍閣主政,嚴令廢除各地苛捐雜稅,重改禦史台。凡禦史者,必外放巡視民生監察官吏品德,得考校後,方可回京。

而後重商,用商。鼓勵民間與外國通商。且令各地組建商會製,使德高望重者充任會長,自理商賈。

大興五年,伍無鬱廣招天下能工巧匠,充任工部,組建研衙。

農具、器甲、百姓日用,國家重器,凡鑽研出任何可用之物,皆不吝賞賜。

大興十年,民富而國強。江南道之東,更有大匠潛心鑽研數年,後製出數十丈的大船。

船試可用,伍無鬱上奏唐皇,為此匠人請封爵位。

而後半傾國庫,組建大船,令人直入大海,為大唐張目。

這十年間,唐皇與伍無鬱君臣二人在朝上,凡伍閣所奏,無有不允。甚至民間曾有流言,說知有伍閣,而不知皇帝。

大興十一年,國號再改定乾。

三月,伍無鬱上奏河東旱災之疏,被唐皇駁回。

六月,上奏東倭進犯,當以雷霆之勢滅之。被駁。

九月,帝欲遷還西都,重修西都宮室。進言需從長計議,被駁。

十二月,伍無鬱三請上奏,告老還鄉,帝允。

一身功名此時休,兩袖清風格外鬆。

定乾二年,伍無鬱南下雲遊,交還一切權柄封賞,隻帶上官一人。

————

江南道,海州。

不惑之年的伍無鬱站在崖邊眺望,隻見朦朧霧氣中,有龐然大物,緩緩現身。

“放心不下?”風韻猶存的上官楠兒上前,笑道:“廢了那麼大的氣力,去促成此事。為何對那海外之地,那般重視?”

歎氣一聲,他笑道:“海外有東西,更有財富,若能尋到,對這大唐會是極好的事。”

“可是……我們看不到了。”上官眼裏閃過淚花,摸了摸自己的肚子,歉意道:“到了現在,也沒給你生出個一男半女。”

“不是你的問題,我也不在乎。”伍無鬱揉了揉她的頭,然後緩緩轉身,之間身後上百名蒙麵大漢,手持兵刃,在緩緩接近。

他主政十年,不論是民間官場,京城地方,甚至軍衛之中,都盡是他的人。他的威望名聲,連三歲小兒都知。

定乾那一年,看似是他幾道奏疏被駁回,但其實是他與皇權的較量。

那一年,他清楚的看到了李平的實力,更看清了身邊的許多人。

他決定還權後,曾見過一次楊硯,問他何時被唐皇收攏。楊硯卻告訴他,一直都是。

這個一直究竟有多早,他沒心思去追問,而是上奏之後,便徹底交出一切。

但是……他不死,他的威名聲望,便一直存在。

因此,有人不會允許他活著。

緊緊抱著他的臂膀,上官楠兒深吸一口氣,看著越來越近的刀芒,強笑道:“若你知道今日結果,會後悔當初,那麼果斷的交出權柄嗎?”

“不知道啊……”長歎一聲,他垂眸笑了笑,“但我是真沒想到,陛下這人竟這般……分明。信任時,恨不得將玉璽掛在我身上,可不信時,又能那般果決心狠。帝王,他是合格的。”

眼睫顫動,楠兒想了想,衝上前的蒙麵漢子說道:“我倆死後,共埋一處,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