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1 / 2)

元樂十八年九月,大盛王朝西部的燕國遣兵十萬,大舉進攻大盛邊境。

當時駐守邊境的一名大將趙勇因敵方來勢洶洶,有勢如破竹之勢,恐丟了性命,未等援軍到來便偷偷帶著邊境的兵防圖投敵。

燕人得兵防圖則愈戰愈勇,不到兩個月,便攻下了大盛的邊境十二州。

大盛西部的邊境十二州一直以來多為動蕩,流寇橫行,民風彪悍,各個州之間多有摩擦,紛爭不斷,如一盤散沙。

此次燕國進攻,正是因著最邊界的連州、顯州等五州發生暴亂。

西部官員的精力一直放在百姓暴亂上,對於山和關以外的燕人並未多加關注,且燕國國力不比大盛強盛,少兵馬和物資,這二十年來對大盛都是俯首稱臣,因此守關的官員對弱小的燕國集結軍隊並不在意,待後來燕軍越來越多,多到無法隱藏蹤跡,駐紮在山和關十裏外時,再去上報,為時已晚。

昭文皇帝聽聞州縣失守震怒,派第三子成王、大將軍王天肖揮師西行,抗擊燕軍。

三個月後,大盛軍隊收複四州,成王與大將軍合力退敵,把燕兵逼至淪陷的賀州。

在賀州城內外,兩軍形成對抗的局勢,已有半月。

正當成王準備進攻的時候,昭文皇帝突然下了一道聖旨,將成王殿下押送回京,並派五皇子裕王替代成王對抗燕軍。

原來是有密探報,成王與已經投敵的邊疆守將趙勇有書信往來,信中提到了與燕國太子的合作。

這一切,是成王與燕國太子的陰謀,成王借此獲得軍功,更有力競爭太子之位。

而若成王繼位,大盛割西部十二州給燕國。

此消息一出,朝野震撼,官員百姓無不謾罵成王。

一些支持成王的官員也紛紛上書,請求重懲成王。

成王多年來和善的形象頃刻間如山洪般崩塌。

回京路上,成王自知自己難逃其罪,在近京畿的一個驛站裏飲毒自盡。

成王年二十,府中未立正妃,唯有一位即將臨產的側妃。

側妃聽聞此消息,當場昏厥,後生產時血崩,腹中胎死,母子皆隨成王而去。

成王府覆滅,其朝中黨羽皆被打壓。

元樂十九年六月,西部十二州盡數收回。

裕王殿下乘勝追擊,率兵攻打至燕國邊界,燕國不敵,國君耶律達立馬下了降書,交出了大盛叛徒趙勇,對大盛稱臣納貢。

趙勇在數眾大盛士兵恨恨的目光中被裕王親自斬殺。

不到一年的戰亂結束,西部十二州暴亂也在多次的兩國交戰中休止了。

裕王在朝中聲望越來越高,且盡得民心。

昭文皇帝讚裕王殿下年紀雖輕,但英勇無比,有大作為,在朝中數位大臣的多次上書下,第三年立裕王為太子。

大盛王朝進入了一個空前繁盛的時代。

……

……

元樂三十二年春。

距光州城數百裏的一個破舊的客棧裏,角落的一張桌子上圍坐了四個穿著布衣的男子。

其中一個灰頭土臉的人正大快朵頤地吃著飯菜,嘴裏含糊不清地說道:“聽說陛下要去安山同紫陽真人一同修道了。”

“陛下若是去修道了?那這朝政怎麼管啊?”另一個圓臉男子有些擔心。

“不是有太子在嗎。”長著絡腮胡的男子灌了一碗酒,不太在意地說道,“這朝廷大事,哪有我們操心的份。”

他又接著說道:“當今陛下二十歲登基,當了三十多年皇帝了,也該歇歇了,不然,太子都要等不及了。”

“噯!”圓臉男子驚訝地捂住了自己的嘴,又放下手低聲提醒他,“李各,慎言慎言。”

他們這種小老百姓,私底下談談政事也無關緊要,但若是編排了陛下被人聽了去,說不定就惹禍上身了。

叫李各的絡腮胡男子哈哈大笑,卻也沒再繼續剛才的話題。

圓臉男子見此鬆了一口氣,他環顧四周,並沒人注意他們,便問道:“李各,你可知李管家要去益州做甚?”

原本這去益州的差事,是李管家去辦的,但二老爺臨時要派李管家去更遠些的宿州一趟,所以這件事落在了他們的頭上。

“不知。”李各搖搖頭:“李管家未和我說,他隻是把這事交給我便匆忙走了。”

“估計是有些急事吧。”他又補充道。

旁邊吃得正歡的男子停下嘴裏的動作:“李各,還有幾日能回光州啊?都出來二十餘日了,我想回去。”

他說完抓了一隻豬蹄大口大口地啃了起來,像是很多天都未進食一樣。

李各忍不住笑話他:“餘五,二老爺同意讓我們去益州,那是看得起我們,你怎麼一副受了天大委屈的模樣?待回了李府,我讓你一次性吃個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