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村坐落在東海黑龍島,島上物產豐富,周邊水產也不少,村裏人一半打漁為生,另一半開墾了田地自給自足。
相傳漁村的始祖,是一群逃避戰亂的難民,當年一艘船幾十個人到了黑龍島,經過一百多年繁衍生息,有了如今的三百餘戶上千人口。
五十年前,有一艘大船經過,和島上居民以物換物。
從那以後,大船每個月都會來,用造價低廉的鐮刀、鋤頭、醬油、米醋、茶杯、瓷碗等等物品,換取價值不菲的生猛海鮮。
村裏人沒覺得這樣做有什麼不妥,反而覺得占了大便宜。
大家都知道那艘船來自陸地上的某個城市,卻沒有人願意坐船去陸地上看一看。
村裏人始終相信,陸地上還在打仗,百姓流離失所,不如留在海外島上安居樂業。
祖祖輩輩,都是這種觀念,一代傳一代。
也有不信邪的,成了漁村唯一的異類。
那個異類,不被村民認可,因為他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
十六年前,雲老漢出海打漁,撿到了一個躺在木盆中的男嬰。
雲老漢得神乎其神,號稱那木盆有七彩神光護佑,一道道巨浪打過,木盆始終飄蕩在風口浪尖,四平八穩未被海浪吞噬,盆中那約莫一歲看起來剛剛斷奶的男孩,必是龍神之子。
後來雲老漢將男嬰帶回家,取名雲浪,乳名神龍。
村裏人根本不信雲老漢那一套辭,老漢年輕時乃是村裏有名的二流子,整遊手好閑,喜歡吹牛皮。大家都不願意把閨女嫁給他,導致雲老漢孤獨一生,到了四十歲才撿到這麼一個野孩子。
島上居民有很強烈的排外情結,明裏暗裏稱呼雲浪為野種。
自從雲浪十二歲以後,再也沒人敢這麼叫。
那神龍生神力,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打架賦,九歲的時候就能和壯漢扳手腕。等他十二歲的時候,村裏以壯實著稱的楊家五兄弟,被他一個人打翻在地。
凡是罵過雲浪野種、雜種的人,都被他打過,連女人也不能幸免。
每次神龍打了人,雲老漢這個養父非但不進行責罵,還助紂為虐誇讚一句:“打得好!”
久而久之,雲浪子承父業,成了村裏字第一號二流子。
島上居民祖祖輩輩痛恨打仗,也痛恨這種愛打架的潑皮無賴。奈何神龍年紀越大,本事越大,村裏沒人奈何得了他。人們再也不敢出野種三個字,換了一種方式,有人叫他惡霸,有人叫他煞星。
還有人獻祭祈禱龍神,隻盼著雲家父子倆出海打漁,被老收了去。
大概是心誠則靈,這種祈禱,實現了一半。
一年前,雲老漢出海,再也沒能回來。
村裏有經驗的漁民都,雲老漢必死無疑。
神龍不信邪,嚷嚷著活要見人死要見屍。
他想借船出海尋父,然而漁船都是村裏漁民的命根子,沒人願意把船借給他。
雲浪跑去島上有猛獸出沒的黑森林,砍伐木材,自己弄了個木筏子,不顧一切出海了。
他第一次出海,持續了一個月。
回來的時候,木筏子不見了,隻抱著一根水桶粗的木頭。
沒人知道,他是怎麼活下來的。
也沒人知道,出海一個月,他為什麼沒有餓死。
更沒有人知道,在大海上飄蕩了那麼久,他為什麼沒有迷航,居然找到了回黑龍島的路。